每个人都能成为父母,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胜任这一职位。
我们总能发现孩子的诸多问题,却很少认识到这些问题大部分都源自父母。
托尔斯泰说过:“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关键是如何教育。”
每个父母总想给孩子最好的,宁愿自己苦一点,也要给孩子最好的生活,从来不愿意在吃穿上亏待孩子。自以为自己给了自己能给孩子的一切,但是孩子却没有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爱。
其中的根源就在于:父母给孩子的关心和爱护,大多是在吃穿上,却鲜少关注孩子的精神需求。
“跳水皇后”郭晶晶嫁入豪门后,她和丈夫霍启刚对孩子的教育观念屡上热搜。按道理,他们的孩子是带着金汤匙出生的小少爷,再怎么富养都不为过。但是郭晶晶会在路边摊为孩子买衣服,会给孩子买一两百块的鞋子,会带着孩子吃路边摊。尽管在生活上,郭晶晶父母对孩子比较“抠门”,但是在精神上,他们从不吝啬对孩子富养。他们会带着孩子去乡下下地插秧,和孩子一起体验劳动的艰辛和粮食的来之不易。会让儿女替自己“打工”,通过洗车来赚取零花钱,让他们明白自己想要的东西要靠自己的劳动来换取。
可以说,郭晶晶和霍启刚事必躬亲的陪伴和教育,就是对孩子最大的富养。这对豪门夫妇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豪门教育”的本质不是锦衣玉食、一掷千金,而是父母以身作则的言传身教。
所以请不要在吃穿物质上富养孩子,精神上却穷养孩子
有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父母与孩子平时交流的话题排前五位的是:
学习的事(71.8%)、学校的事(69.6%)、自己的兴趣爱好(35.4%)、朋友的事(31.7%)和自己的将来(31.6%)。
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话题,永远离不开学习,仿佛除了学习,便和孩子无话可说。这就导致父母对孩子的学习了如指掌,清楚的知道孩子哪门功课比较薄弱,哪个知识点没有掌握,却不知道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
于是父母发现,孩子年龄越大,越不愿和父母聊天,甚至连和父母处在同一空间内都不愿意。因为孩子不想听到父母张口学习,闭口成绩,连关心孩子的身体也只会说”好身体才是学习的本钱”。父母为了孩子的成绩,可以牺牲一切,却不能花费几个小时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倾听孩子的心声。因为你认为孩子那么小,能有什么想法,即使有,都没有用,都是乱七八糟的,有这个心思为什么不放在学习上!
但孩子不是一个学习机器,而父母对孩子的意义也不仅仅是督促孩子学习,当你只会和孩子聊学习时,孩子便把内心那扇沟通的门对你关闭了。
所以请不要学习上严管孩子,忽视了精神世界,内心的成长。忽视心理的健康,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场灾难。
李玫瑾教授说:教育孩子要趁早,孩子6岁以下,父母的话是黄金,孩子12岁以后,父母的话就是垃圾。
李教授还举出了这样的一个例子:“有一个老教授找我,说我这儿子天天跟我要东西,17岁了,只要不满足就扒着窗户说我不活了,我要死。这父亲说你快下来,我明天给你买,今天手机、明天电脑、后天游戏,什么MP4、耐克鞋、自行车,总而言之他父亲拿他没脾气,最后问我怎么办?我说晚了。晚了什么意思呢?你现在不给也不行了,你就给吧,他说给不起怎么办呢?我说那你也熬吧。”
孩子3-6岁你不管,长大以后想管也管不了。
孩子6岁前,是心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孩子性格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父母传递给孩子的价值观,产生的影响是最深刻,也是最直接的。
在这个阶段,父母要给孩子心里埋下规矩的种子,小到做错了事需要去道歉,制定的规则需要去执行;大到遵守社会规则,坚守道德和道义的约定。
只有在孩子叛逆期来临之前给孩子立下规矩,让孩子对父母有敬畏之心,孩子才会从感情上乐于接受父母的教育。
然后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渐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去决定,相信孩子有能力进行选择和决策。
智慧的父母,是在该管的时候毫不手软,不该管的时候洒脱放手。
人生是一所学校,父母才是最好的老师。虽然说,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育人却容不得任何差错。有些事情做错了可以重来,孩子的教育却不能。而孩子成长只有一次,错过就无法挽回。
教育孩子,不是6岁前父母撒手不管,静待花开任由发展;更不是把孩子当成傀儡,处处控制孩子,而是在管教和放手之间保持一个微妙的平衡,让孩子在爱的教育中走向自己的人生。
最后附上几点性格塑造小建议:
1、在三岁上下对孩子说不,此时他大不了给你打滚,你不要12岁之后再说,那个时候再说他就直接离家出走了。
对孩子说不,是在告诉他们,父母很爱你,但是对你的爱是有原则的。从小生活在原则中,他们长大也会成为有原则的人。
2、提高孩子表达能力,告诉孩子有什么话要好好说,要学会沟通。
言语表达是人在社会活动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不善言语表达的人,往往在人际关系上、在社会活动中都表现得较为消极,甚至出现口讷、语迟、自卑等。自怨自贱,进而出现退缩性的心理障碍都与语言表达能力有关。
3、通过延时满足训练,培养孩子如何抵制诱惑,如何克服自己的冲动。
诱惑在社会中非常多,在儿童时期,可能玩手机就是诱惑,对青少年,可能打游戏就是诱惑,等等。一个人在一生当中,面临很多的诱惑,如果你知道这个事不对你可以停下来,这是你一生安全的保障。6岁之前,要让他知道:要得到一个东西可能需要等待的,这个等待的过程当中你还要表现好。
因为在社会生活当中,我们很多事情不能马上实现,一个人没有耐性做不了大事,等待是非常重要的品质。
作为父母,我们该如何减少育儿中的焦虑,少发一些脾气,少一些唠叨?先要觉察这些情绪和行为的来源,如弘一法师所说:“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见识不足、格局不够,缺少洞察力和远见的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自然会多虑;缺少自律、威信不足、懦弱无能的父母对待孩子就比较容易发怒;言行不一、缺少信用、自信不足的父母就会不停地唠叨。所以减少焦虑、少发脾气、少唠叨的方法很简单,提升我们自身的见识、格局和安全感,作一个自律、自尊、自信,懂得理性沟通,保持言行一致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