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时,父母怎样做,才能更有助于孩子自我激励能力的培养呢?首先,在游戏中,要为孩子预设一个合理的激励目标。要给孩子制订一个具有吸引力的目标,它必须在数量、质量、时间上都有明确的规定,还要有一定的难度,让目标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父母在制订初始阶段目标时可以把要求放得低一点,让孩子能够顺利达到,以此增强孩子取胜的信心,然后努力去完成自己的每一个小目标。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如果没有自我激励,一句空泛的“我要成功”是毫无意义的。
其次,在生活中,父母要注意有技巧地引导孩子学会自我激励,而不是一味地去赞美他。当孩子克服很大的困难取得成功之后,父母在夸奖孩子的同时,应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与取得的结果感到自豪,让孩子体验到成功本身带给自己的快乐,并且相信自己有能力做成很多事情。这样,孩子就会在内心升起自强的精神,时时进行自我激励。
对于孩子来说。进行自我激励可以激发他们的潜能,从而使他们有更好的表现。良好的表现又会促使孩子做出进一步的自我激励,对他们的情商发展大有帮助。
既然如此,父母就要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地寓教于乐,帮助孩子培养自我激励的能力,让孩子能够更为自信和坚强,从而战胜脆弱和挫折。
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需要有适宜其生长的环境和适当的教育。家长的责任是为孩子创造各种独立做事的条件,不当拐杖当向导,帮助孩子强化自我意识,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为此,家长应该多创造孩子喜欢的游戏,从小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
分配任务游戏对于提高和完善孩子的自立能力,有非常显著的效果。正如前文中的例子一样,孩子在分配任务游戏中会明确自己的任务,同时也会力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分配任务游戏还有条件简单、容易进入、假想性强、趣味性强等诸多特点。父母可以把很多情景移植到游戏中,让孩子非常顺利地接触和掌握多种技能,使他的自立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在分配任务游戏中,父母也能更好地扮演引导人的角色,不着痕迹、不受排斥地让孩子接受自己选定的教程。
随着孩子的逐渐成长,分配任务游戏可以随之提高难度。比如从简单的生活技能,到较为复杂的人际交往技能等,都可以逐步植入游戏中。如果父母能陪孩子玩好分配任务游戏,那么你的孩子将会收到一份最好的礼物。因为分配任务游戏经常伴随着角色互换行为,孩子可以从多角度审视自己和他人,而且还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
我们知道,教孩子自己吃饭、洗澡、穿衣,是个既单调又责任重大的过程,因为这需要父母有足够的耐心。与大人代替孩子完成这些事相比,孩子独立完成这些显然是更费时费力。但前者是一个“教育者”应该做的,后者则是一个“仆人”的工作。虽然后者对家长来说要简单许多,但对孩子是相当不利的,因为它在孩子情商发展的道路上设置了障碍。
父母应该尽量给孩子创造独立学习和做事的机会,鼓励孩子,帮助他建立自信。比如,一般4岁的孩子就能够自己整理床铺了,而且十分乐意。如果这时妈妈说“噢,全被你弄乱了”,那对孩子就是很严重的打击。孩子有去做这些事的想法就很好了,父母当然不应该采取批评的态度。父母可以试着这么说:“试试看,妈妈/爸爸相信你能行!”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孩子就会逐渐明白并完善自身的独立能力。
教育孩子自立并不是亲子教育中可有可无的小事。自立能力之所以被放在众多能力之首,主要是因为学习自立是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有了自立能力的人,才懂得独立思考,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做出自己的选择;才能够具有创造精神,做出与众不同的事情。自立者强,自强者脚下必有路。由此可见,自立能力对孩子的一生都有影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