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心木》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经典散文,借讲述桃花心木种植之道喻教育之理,语言朴实流畅,寓意深刻,被选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许多老师在做优质课的时候,也多次选择这篇课文。
今天再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关注到这几处细节:
一、桃花心木长成后的样子和树苗的对比
“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成年树可达“几丈高”,据资料数据显示,桃花心木长成后平均有25米高,树干的直径可达4米宽,是制作高级家具的优质材料,是世界名贵木材之一。
然而桃花心木的树苗却是“仅及膝盖”,种树人栽种的时候“就像插秧一样”。
此处作者为下文揭示中心埋下了伏笔:低矮的、不起眼的树苗如何成长为高大笔直、树形优美的桃花心木的?
二、种树人的奇怪之处
文章中,林清玄借种树人的语言揭示了文章中心,而种树人的行为则是又一次为揭示中心而做的铺垫:
奇怪之一:“奇怪的是,他来的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
奇怪之二:“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奇怪之三:“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文章第二部分作者不仅列举了自己看到的种树人的奇怪行为,更是独自做了一番分析:“我起先以为他太懒……但是懒人怎么知道有几棵树会枯萎呢?”“后来我以为他太忙……但是,忙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从从容容?”
两句猜测虽然用字不多,却成功地将读者的眼光聚焦在一起,引发了读者共同的思考——是啊,“懒”与“知道”、“忙”与“从从容容”分明是矛盾的,那么种树人这么做究竟有什么玄机呢?
发现了用常理解释不清的事件,就是发现了问题。这里作者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种学习方法:发现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就应该积极地去探寻合理的答案,否则问题摆在那里永远是一个问题,找到答案了就不再是疑问了。
从哪里探寻答案呢?金庸的武侠小说里说:“凡天下剧毒,十步之内必有解药。”意思是在问题附近必定隐藏着答案。放在学习中,发现问题首先可以从文章中找答案,其次可以从工具书中查找答案,还有一种最直接的方法,那就是向制造问题的人请教。课文中林清玄是自己无法解答自己心头的疑惑,就“忍不住问”种树人。
种树人的话分了两个自然段来记述,但是这两个自然段并不单纯是因为篇幅长而分开的。种树人的第一段话是解释自己不按规律浇水的原因:要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浇水的频率是模仿了老天下雨,能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种树人的第二段话则阐明了一种自然规律: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自然之道,树苗如果适应了自然的生存状态就能够成活,如果适应不了就会自己枯萎遭到淘汰。
再想一想,人的一生不也是这样吗?少年时,无论是在学校学习还是在生活中实践,都会遇到烦恼、疲倦、挫折、失败、打击,但是这都是人生所必须的经历的。所以,与其说在学校是为了学知识,不如说学校是为学生模拟出生活场景,教给学生应对困难的本领。
文章写到这里原本已经可以收尾了,但是林清玄毕竟笔力不凡,他在文章最后一部分用了两个自然段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思索:窗外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的时候,种树人不再来了,这时的桃花心木远没有长到几丈高的高度,可是为什么就算种树成功了?
掩卷思考,之所以说种树成功了是因为这些树苗已经具备了“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能力,所以种树人不用再来了。
进而再思考,人这一生什么时候算是初步具备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呢?高中毕业时候?还是大学毕业的时候?大学毕业就算成才了吗?不能算吧?
其实人就算长到了一定的年龄,有了一定的学习经历,距离能够独当一面还差得远呢!只有经受了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才能不断成长壮大自己。
文章读到这里我又联想到创建“自然生长教育”体系的包祥先生,包祥先生在著作《教育原来如此美好》中说:“只有遵循规律才能做好教育。”这句话含意深刻,值得每一位从教者好好琢磨:小学阶段的儿童身心发育有哪些规律?如何遵循儿童身心发育的规律做教育?
没有呵护行吗?不行。没有正面管教行吗?不行。没有挫折失败行吗?仍然不行。
自然生长之道不是放任自流任其自生自灭,就像《桃花心木》中的种树人培育树苗一样,虽然要让树木学会自己在土壤中寻找水源,但是在树苗还不具备独立找水源的能力的时候,必要的浇水是有的。这时候浇水不仅仅是模仿老天下雨,而是根据树苗生长的规律适当降低树苗生存的难度啊!如果一味只知道放手,那么估计很多原本能够存活下来的树苗没等学会生存本领就会渴死了,这不是自然生长,这是自然“荒”长、揠苗助长。
日本现在有位叫木村秋则的老农因种出了“世界上最干净”的苹果而成为网络名人。这位老人的方法是拒绝使用农药和肥料种植苹果树。但是,在最初停止使用农药的几年里果园里出现了大量的虫害和细菌,放任不管吗?如果那样估计木村老人的果园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木村老人是手动捉虫并用各种食品自制杀虫剂。看见没有?不是不能管理,而是换一种管理的方式。
后来,大家也都知道了,木村老人通过反复试验才发现改良土壤是问题的关键,在一次次傻乎乎地用心与树对话之后,在一回回心痛不已地淘汰掉枯死的苹果树之后,在一年年执着的坚守之后,木村的苹果园终于全部开满了苹果花,结出了世界上最干净、在自然条件下最耐存放的苹果。
给予了受教育者必要的呵护、鼓励之后,还要承认差距。孔子曾经倡导的“因材施教”的理念便是看到了人在认知能力上的差距。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在教育上不能搞“一刀切”“模式化”,承认受教育者的差距就意味着要接受教育结果的不同。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就像树木的根,我们唯有努力让我们的学生打好基础,不要过早地局限了自己的发展方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