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老陈带着女儿回奶奶家了,我没回去。
这是女儿从出生到现在,第一次晚上没跟我一起睡。
开始女儿是不愿单独去的,后面好说歹说妥协了。
以为晚上睡觉时,可能会闹脾气,没想到一切都很好,比我预想的顺利。
我自己呢,也一点都不想,一个人在家享受着难得的清静。
趁着这大段的闲暇时间,开始听李雪的书《当我遇见一个人》。
写的真是很好很好,目前听了一大半,书里讲了很多细节,都是围绕一个主旨来展开的,那就是:母婴关系,非常重要,决定孩子以后跟他人,跟社会的相处方式。
反思了下,自己这几年在跟女儿的相处中,有些方面做得还不错,比如及时回应女儿。但在一些方面,也是在不自觉的沿袭上一辈对待我的方式。
比如,内心里其实对女儿还是有着不少控制。
我个人总结的感受是,要想养出一个生命力旺盛,敢于做自己的孩子。
最主要的是,要做到两点:看见孩子,以及尊重孩子的感受。
这两点在之前《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中,也是一直在强调。
或许,本质而言,对待孩子的真谛都一样,只是演绎出来的方式不同。
看似简单的两句话,做到的难度还是蛮大的。
个人感觉是,看见孩子的前提是看见自己的存在,而尊重孩子感受的前提是能放下心中对孩子的各种评判和控制,以及能够诚实面对自己。
尤其是诚实面对自己。
举个例子:孩子看中一套昂贵的玩具,你买不起。
你会斥责孩子乱买玩具,不懂大人辛苦。还是先认同孩子的需求,然后如实告诉孩子,这个玩具有点贵,我们暂时买不起。
为了体会更深,再换位思考下,假设你看中一个昂贵的包包,跟老公说:老公,好想要那个包。
A老公说:你就是败家,买那么贵的包有什么用。
B老公说:老婆,那个包看起来真不错,我要是你也想要,只是咱家现在的经济承担不起,等咱有钱了再满足你,好不。
结果一样的,都是没有买包。但哪个回复听着更舒服呢?大家体会下。
B老公做到了诚实,又体会到了老婆的感受,真是很好的回应。
对待孩子也一样,孩子经常会有各种情绪爆发出来,包括很多负面情绪。
有些家长一发现孩子的负面情绪,就如临大敌,马上想着要纠正回来,生怕孩子会深陷其中而不可自拔。
事实是,孩子的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帮助孩子释放出来就好,不要用对错和说教来强行压回去。
毕竟,情绪本身而言,是没有好坏的。
关于看见孩子,很重要的一点是,允许孩子活出他/她自己的样子。
在孩子出生前,我们对孩子会有各种憧憬和期待。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这种期待会越来越深,如果孩子跟自己想象的一样,那自然是皆大欢喜。
可是很多时候,孩子未必如我们所愿。
那能怎么办?
是强行改造孩子,还是让他/她按自己的天性成长。
在面对这个问题时,怎么回答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怎么做的。
改造还是接受,两败俱伤还是一起成长,取决于我们自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