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真爱单身苦等她45年,她却糊涂下嫁病秧子,婚后惨遭丈夫毒杀出轨

真爱单身苦等她45年,她却糊涂下嫁病秧子,婚后惨遭丈夫毒杀出轨

作者: 崔黎黎 | 来源:发表于2020-08-14 17:13 被阅读0次

    欲知故事烹酒,敬请【关注】崔黎黎

    文/崔黎黎

    陈学昭

    丁玲曾评价陈学昭:“你年轻就如一枝早熟的春兰,峭然挺立在石山上。闲花野草可以趁春风灿烂一时,而你却出淤泥而不染,亭亭玉立于晚秋。”

    在民国才人辈出的文坛中,陈学昭亭亭玉立,独树一帜,有着可远观不可近玩的傲然。

    她长相美丽柔婉,说话轻声细语,虽然思想开放,但行为保守有度,是一个会让人产生保护欲望的“林妹妹”。

    一、伊人梦始,笔泄芳华

    1906年,陈学昭出生于一个地地道道的书香世家,他的父亲是浙江省海宁盐官镇陈家埭一所小学的校长,不说颇有才华,但思想绝对开明先进。

    他不允许女儿随当地大流缠足,也不主张“女子无才便是德”,要求陈学昭自小便开始读书认字。

    陈学昭7岁那年,父亲去世,可是在父亲的影响下,她的三位兄长依旧支持她读书,养成了她喜爱文学的性子,为她今后的写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1922年,陈学昭在家人的支持下,转到了上海爱国女校进行学习。次年,年仅17岁的陈学昭在上海《时报》的征文比赛中发表了她问世的处女作《我所希望的新妇女》,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还得到了中国现代著名新闻学家、中国新闻史学拓荒者戈公振的极大赏识。

    初入文坛,便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这给了陈学昭极大的自信,让她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后来为了与更多志趣相同的文学爱好者进行交流,陈学昭还加入了浅草社、语丝社等文学团体。

    小小年纪又长得惹人怜爱,陈学昭的名气逐渐被周围的人所知。在这期间,她便结识了张琴秋,也就是茅盾之弟沈泽民的妻子。

    张琴秋也是一名中共党员,在她的介绍下,陈学昭逐渐同鲁迅、茅盾等众多左翼文化人士熟识,受他们的影响,陆陆续续写下了大量散文,还在1925年出了她的第一部散文集《倦旅》,而此时的陈学昭还只有19岁。

    陈学昭无疑是才华横溢的美丽女子,不同于当时激昂文人的气势磅礴,也异于悲观者笔下的伤春悲秋,愤世嫉俗,陈学昭的文字有一种清新的气质,似风吹落花,又似朝阳晨露,一景一物,在她的笔下都有灵动的生机盎然,都叫人生出热爱的情感。

    不知道是因为陈学昭的清丽而喜欢上了她的文字,还是因为文字的婉约而倾慕上了她的人,当时陈学昭的追求者如过江之鲫,都称呼她是“陈妹妹”,而陈学昭偏偏只对其中一个叫季志仁的有几分心思。

    季志仁在上海复旦大学读书,是陈学昭同学的弟弟,两人因为这层关系也有几分熟悉。

    季志仁早就对陈学昭一见钟情,但是害怕唐突佳人,一直都只是默默关心照顾着陈学昭,没有太过孟浪的行为。

    而陈学昭对于这个给予她无微不至关怀的大哥哥也很是依赖,可能因为是家中唯一的女孩,自小被家中三位兄长照顾长大,陈学昭对于这样哥哥般温暖的男人很是没有抵抗力。

    可是在陈学昭看来成熟稳重又温暖风趣的季志仁却根本就入不了陈家人的眼,在他们看来,留着胡子的孙伏熙更加适合做一个丈夫,照顾他们家年幼的小妹妹。

    孙伏熙是有着民国"副刊大王"之称孙伏园的弟弟,孙家和陈家同为书香门第,孙伏熙又深得陈家长辈的心,不久,陈学昭和孙伏熙便在两家长辈的主持下订了婚。

    孙伏熙也曾是陈学昭的追求者,这下抱得美人归,很是高兴,为了讨好未婚妻陈学昭,还主动为她新出的散文集《烟霞伴侣》作序、插图。

    虽然陈学昭不敢明目张胆的反抗家中长辈,可是她毕竟是新时代的进步青年,哪能受得了传统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摆布,于是计划去法国留学,暗暗反抗这段婚姻。

    孙伏熙不想放陈学昭离去,他不傻,能够感觉到陈学昭对自己的敷衍,害怕这一去,她会变心,但是又不忍违背了陈学昭的意愿,于是无奈让她承诺:“如果辜负了你,我就一辈子独个人生活。”

    而一语成谶,或许是陈学昭当时所发誓言太过走心,在后来的很多年,变了心的她真的就独个人生活了半辈子。

    不过这都是后话,无论如何,1927年,21岁的陈学昭独自踏上了赴法的邮轮,同时还带着戈公振交给她的《大公报》驻法记者的工作任务。

    二、爱留巴黎,情陷惘然

    在法国,陈学昭忙着学习、采访、写稿,生活倒也充实,可是一个小姑娘第一次独身在异国他乡,夜深人静时,难免会想念家乡的渔舟唱晚之景,不免孤单。

    好在曾经对她无微不至的大哥哥季志仁也在这座城市,而这一次他还带来了好友蔡柏龄同她相识。他乡遇故知,陈学昭对季志仁愈加依赖,三人时常在法国的大街小巷嬉戏游玩,瞬间消散了陈学昭的思乡之心。

    季志仁虽然心中对陈学昭还是放不下,不过碍于此时的陈学昭身上已经贴了孙伏熙未婚妻的标签,不得不恪守君子之礼,对陈学昭只是以妹妹看待,不敢越雷池一步。

    而蔡柏龄则没有季志仁那么多顾忌,他是民国时期教育界领袖蔡元培的儿子,在欧洲学习多年,思想上更加西化,认为自己有权利追求虽有婚约但此时还是单身的陈学昭。

    在空气里都充满了浪漫气息的法国,蔡柏龄温柔的教陈学昭法文,给她念法郎士的诺贝尔奖作品《红百合花》。礼尚往来,陈学昭则给对中国文化不是很熟悉的蔡柏龄读《史记》,一对少男少女,在法国醉人的夕阳下,互生情愫。

    季志仁、蔡柏龄和陈学昭这个在法国组成的“三人行”好友团,几乎天天孟不离焦焦不离孟,虽然远离中国,但闲言碎语还是传到了陈家和孙家长辈耳中,陈学昭同孙伏熙退婚已成定局。

    而这一切对于远在法国的“三人行”好友团来说,没有什么值得困扰的,对于陈学昭,退婚正合她意,对于季志仁和蔡柏龄,则给了他们正大光明追求陈学昭的机会。

    旧问题已去,新问题又随之而来,季志仁无所顾忌追求陈学昭以后,蔡柏龄却开始踌躇不前,毕竟季志仁是他的朋友,而朋友妻不可欺。

    曾经在上海,陈学昭和季志仁有过情投意合的美好时光,当季志仁告知他要再次追求陈学昭的时候,蔡柏龄沉默了。

    但是此时,陈学昭心中中意的又是蔡柏龄,而她又不愿意伤害季志仁的心,三人的关系一时间陷入了诡异的稳定状态,纠结但谁都不敢先迈出第一步。

    季志仁和蔡柏龄守着君子之风,却给了何穆接近陈学昭的机会。何穆是季志仁的同学,也是医学院的一名留学生。

    何穆不同于季志仁和蔡柏龄的君子儒雅,他活泼外向,不仅扎堆的给陈学昭写爱意缠绵的情书,还利用自己的肺病博取同情。

    一个大男人为了追求女人,偏偏将一分的病情装出十分的病态,骗得陈学昭围着他团团转。

    季志仁和蔡柏龄虽然不耻何穆的做法,但是又羞于背后说人闲话的小人行径,又想着陈学昭终究还是会有分辨能力的,于是便阴差阳错的放任了何穆和陈学昭的感情。

    等到陈学昭说她答应了何穆的追求,蔡柏龄和季志仁才发现大事不妙,蔡柏龄立刻表白,企图挽回陈学昭,可一切都为时已晚,他错过了最佳表白时机。

    最后两个深爱着陈学昭的季志仁和蔡柏龄,精心呵护着她的两个大哥哥,就这样看着自己心爱的小妹妹成婚生子,离开法国,走出他们的生命。

    带着失望和悔恨,在陈学昭结婚后,季志仁也找了一个法国姑娘,了结了自己的终生大事,余生再也没和陈学昭见面。

    而蔡柏龄则在法国痴痴苦守着陈学昭,当初陈学昭离开时,她说最多两年,她会再回来,而蔡柏龄则一直守着他们之间一个又一个的两年之约。

    蔡柏龄

    三、耄耋重逢,遗恨百年

    1935年,陈学昭追随丈夫,带着儿子回到了中国。战争混乱的年代,何穆作为一家之主,无法找到工作挣钱养家,只靠陈学昭微薄的稿费过活。

    就这样艰难维持了两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陈学昭和丈夫带着革命热情辗转来到了延安。

    陈学昭作为访问记者采访了当时众多中央领导人,完成了长篇报道《延安行》,发表于各大报刊;而何穆则作为医护人员在边区主持创办医院,但是一年之后就因为众多不适应,辗转返回了重庆,不久他们的儿子便夭亡。

    儿子的去世让夫妇两人很伤心,不久便决定将自己余生的精力全部贡献于革命,再次去了延安。

    此次延安之行似乎让一切又重回正轨,何穆担任了总医院院长,陈学昭创作了大量作品,两人又再次孕育了他们的女儿。

    可是好景不长,这一切都随着何穆的出轨烟消云散。更加让她绝望的是丈夫为了出轨对象,还企图用安眠药杀死他,她决定同何穆离婚,此生独自抚养女儿,再也不结婚。

    陈学昭和女儿陈亚男

    可对于远在大洋彼岸苦苦守候陈学昭的蔡柏龄来说,陈学昭恢复单身却给了他无限的希望,他给陈学昭写信,告知她他依然在法国等着她,希望她能像20年前一样突然出现在巴黎,出现在他眼前,最后信落款是“您最忠实的蔡柏龄”。

    陈学昭拿着信嚎啕大哭,哭蔡柏龄的痴情,也哭自己的苦命,更哭两人的有缘无份。对于这份迟迟无法修成正果的感情,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也有意撮合,找陈学昭谈话,派她到巴黎世界妇女联合会工作。

    而得到消息的蔡柏龄也紧张的在巴黎准备着迎接陈学昭的到来,可最终陈学昭还是没有勇气同蔡柏龄再续那段青春年少时的缘分。

    这一次的失望让蔡柏龄彻底死心,1954年,守了20多年、也等了20多年的蔡柏龄同一个说不上爱但觉得合适的女子走入了婚姻殿堂,此时他已经48岁了。

    而拒绝去法国的陈学昭则在新中国成立后,拒绝留在北京,回到杭州任教,在1957年被错划成了右派,下放农村劳动,60年代备受凌辱折磨,唯一支撑她活下去的不过是女儿的陪伴,20多年后,直到1979年才得以平反。

    老年陈学昭

    在陈学昭恢复名誉两年后,她终究还是和蔡柏龄见面了,不过此时距离他们立下的巴黎之约已经过了45年。而且他们见面之地也不是约定的巴黎,而是在陈学昭的老家杭州。

    在爱情里,谁爱得深,谁便是输家,终究还是蔡柏龄忍不住想来看一看他的小妹妹陈学昭。

    曾经在巴黎街头意气风发的两人都已经不再年轻,陈学昭满头白发,蔡柏龄也是老态龙钟,两人热泪盈眶,陈学昭忍不住说道:“您和志仁身体比我好,总是我比您们先去。”

    而这番话更是惹得蔡柏龄悲从中来,仿佛昨日他们三人还在嬉笑着讨论巴黎哪一家咖啡好喝,哪一处风景好看,如今却只能悲伤的探讨关于死亡的话题。

    晚年,陈学昭依旧坚持着写作,不过大都是回忆录,如《难忘的岁月》《天涯归客》,记录那段要带着枕梦棺材的美好岁月。

    我常常在想,要是陈学昭当初选择了蔡柏龄,是不是就没有那么多遗憾,便是选择了季志仁,也能现世安好,没有那么多苦难。

    可是这个世界没有如果,可能对于陈学昭来说,只要曾经拥有过,结果也就没那么重要。

    而蔡柏龄和季志仁对于她来说,绝对是比何穆更加重要的存在,她曾解释和何穆结婚是因为何穆有病,他又苦苦相逼,同情再加上不想伤害蔡柏龄和季志仁的不得已,这才搭上了自己的一生。

    蔡柏龄和季志仁在陈学昭心中同样重要,选择其中一人都会让她绝对对不起另外一人,而唯有将自己的婚姻交给另外一个人,才会让她感受不到这种折磨。

    她和蔡、季三人的感情早就不能用爱与不爱来断定,有些感情一触碰就是一辈子,与你的血肉相连,到头,早就理不清道不明,只有至死才方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真爱单身苦等她45年,她却糊涂下嫁病秧子,婚后惨遭丈夫毒杀出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yfnd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