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钱

作者: 微系统邓邓 | 来源:发表于2019-05-07 09:55 被阅读0次

    昨天带女儿去超市购物,人很多,结账时女儿又钻了回去,好像要看什么商品。等我结完帐了,她也挤出了人群。后边有人说,这孩子好像拿了什么东西。我第一反应是不可以这样,随机脱口而出,女儿说她没有拿,我也确信她没有拿之后,理智很快回来了。我对女儿在物质上虽然不是花钱如流水,不过一定程度上还是在满足她的需求。每天有固定的零花钱,即使当天钱花完了还想要,如果我觉得那是她必要的需求,也会把我的钱借给她买或者送给她,我们之间的金钱关系很融洽。我不应该怀疑孩子的,或者至少不应该听信他人的一面之词,想到这里感到深深地自责。

    想到自己小时候物质是极端匮乏的。妈妈不会给我们固定的零花钱,当我们特别需要的时候会跟妈妈要,她可能会不答应,我们就撒泼打滚,她可能会答应,那是最幸福的时候了,她也可能只给我们很少一部分。那个时候,给我的感受是,我是没钱的,我需要手掌心朝上跟人乞要。我不知道自己可以有所谓的权利,我以为自己是在指望着父母过日子。

    不知道什么是正当手段,只会撒泼打滚这一招,也就是耍赖了,我没有任何的底牌,也不知道自己可以有。怪不得妈妈说我从小就倔,想买什么就一定要,不给就赖着不走,好几次都是被妈妈打着回家的。

    当然妈妈也不是没有给我买过,可能是她发现有些东西我买了也不怎么用,所以才不会次次顺我的意吧。现在这种现象在我们的孩子身上依然存在,我不懂她,回想到自己身上似乎就了解了。有的时候就是为了体验买的感受,或者说体验看到它的一瞬间,想要得到它的冲动,当时就是想得到它,想据为己有,想体会那个东西属于自己的感受,至于回家后怎么收存,会不会使用是另外一回事。等大一些了,我感觉到自己没钱,钱得来特别不容易,所以就会计较着花,要考虑贵不贵,会不会把我的钱花完,还要考虑自己喜不喜欢,当考虑了价格的因素,喜欢也就不那么纯粹了。往往回家就后悔了,发现自己没那么喜欢。妈妈的反应可想而知,妈妈会说,你如果不那么喜欢可以不买呀,而我还没有能力在那么短的时间内综合考虑价格和喜爱程度来做出合理的决定,我只能买回来从不同角度多感受它几次。所以买是必然的,不买会更难受。

    这种混乱的感觉一直陪伴着自己长大,直到遇到昨天女儿的事情才尝试着拿出来回顾一下,它们已经被封存很久了,也不知道有没有发霉。

    我们说潜意识,也许就是那些没有被意识捕捉的事件背后潜在的感受和心理吧,没有被意识到没有被展开,也就是被卡住了,在卡住的情况下得出的认知就是我没钱,得到钱很难,没有钱我就没办法满足自己的需求,所以需要不惜一切代价挣很多很多钱,花不完的钱。也就是所谓的匮乏感。

    很多心理学家也许会告诉我们,你是值得的,你并不是没有钱,你需要强化这些来替换匮乏感。这些往往对我没有用。

    我以为,匮乏感是一种体验的缺失,缺乏对金钱的认识,缺乏对金钱的使用,缺乏在金钱使用过程当中的体验和总结,还缺乏金钱与物交换过程当中,以及获得物质后的体验总结和反思。我想,只有把这些体验总结和反思经历过以后才能挽留这种匮乏感。

    比如当你觉得自己缺钱时,盘点一下家里的钱和资产,可以用数字的形式一笔笔算出来,也可以用功能的形式一笔笔对上号,比如这笔钱做什么用,那笔钱做什么用,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多余的钱或者多余的需求,是否需要做出重新分配。

    接下来还可以考虑用什么工具可以实现,比如居住用房产实现,养老用年金保险实现,教育用教育金实现,旅游的钱用理财金实现,安全感用储蓄卡实现等等。如果实在想不明白就先把所有的钱都储存起来,不轻易使用,等想要消费的时候再考虑。

    那个时候也许就涉及金钱与物质的关系了,当你想消费时,就可以用理性去权衡感性的需求是否合理。判断标准应该是权衡当下和未来的关系,以及需求与欲望的关系。购买以后还可以观察自己对物品的处理方式。

    也许你会有你的方法,或者更多其他的方式。

    总之,那个感觉就好像是重新过一遍童年,让那个感性的你做童年的你,那个理性的你做你的“爸爸妈妈”,让这个“爸爸妈妈”陪你重新长大一次,找回富足的童年。

    对于我们的孩子,我们用倾听引导界限和建议去陪伴它,让他由走向富足的我们陪伴,这也许就够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没有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yiso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