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寒冬,恐怕是2018年的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之一了,之前只是听说,并没有什么感觉,直到12月份转入互联网行业,跟圈子里的人接触多了,总是听说,某某公司停止校招了,某某公司裁员减薪了,某某公司倒闭清算了,才发现资本寒冬,就真真切切的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https://img.haomeiwen.com/i7804093/a7dbd8077758e41c.png)
随便Cope几个数据,大家就知道,这次资本寒冬,影响还是蛮大的。
游戏行业,因为政策原因,多个项目被砍,多家工作室被解散。
有些上海的游戏公司,裁员比例高达15%~20%;不少小公司倒闭。
滴滴高管年终奖取消,员工年终奖腰斩。(澎湃新闻)
美团点评集团年底裁员30%。
魅族、美图、拉勾、知乎……均被爆裁员。阿里、京东、华为等大企业被传“缩招”“人员调整”。
根据《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来自中国就业研究所和智联招聘),互联网行业的CIER指数(就业景气指数),连续三季度出现下滑;全行业CIER指数也同比降低了18.93%。
……
看到这些大公司纷纷裁员,作为一个青涩的刚入行的产品助理来说,除了瑟瑟发抖之外就是长出一口气,庆幸自己,虽然过程不太顺利,但也算是跌跌撞撞的进入了互联网行业。
可以猜想到,2018年的裁员,意味着2019年就业市场会成一片大红海竞争激烈,说到这里,真是心疼2019年毕业的大学生(准确的说是研究生,大学生还可以通过考研来躲避就业压力,研究生往哪里逃?难道去考博不成?!),他们刚毕业遇到的最大竞争对手,就已经不是同龄人了,而是那些在大公司已经有了几年工作经验,对业务更加熟悉的职场前辈,被碾压,已经是大概率的事了。
不管这次资本寒冬所带来的裁员危机,波及到了多少人,作为职场中的一员,大家确实都应该清晰的认识到了一个事实:
过度地依赖公司,一直为公司打工、当一颗螺丝钉,很可能并不是一个好主意。
未来的安全感,一定是自己给自己的,一切依赖于组织、平台、公司的稳定,都将烟消云散。
那对于我们来说,应该怎么应对呢?
我的思考是:
去把自己的能力产品化、品牌化,打开边界,将自己交付给整个市场,而不是某一家公司。
总结来说,就是明确三个问题:
1:我对市场交付的最终产品是什么?
2:通过哪些渠道可以放大我的品牌,将产品卖出很多份?
3:如何构建自己的护城河?增强我的不可替代性。
解释一下。
第一个问题是回归自己的立身之本,回答市场为什么要给我钱,让我活下去。
第二个问题是探究我的产品能够服务到多少人,回答如何能给更多人提供价值,赚到更多份收入,以此有实现财务自由的可能。
第三个问题是思考我现在做什么,可以让我的生意更持久,产品能在更长的时间内符合市场需求,来赚更长时间的钱。
在这个世界里,没有人能确保自己一直无忧的活着。突然来场资本寒潮,就会让你面临意外的“裁员”,陷入职场焦虑,毫无准备的离开了自己工作多年的公司。我们能做的就是,时刻保持着危机意识,提升个人技能,把自己变成一个硬通货,扔向整个市场。
祝我们好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