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5154878/ba81a852c8b69de9.jpg)
对于良好生活这件事,在这个价值多元的社会里,伦理学不会像物理学一样告诉你一个定律一个公式就可以判断,很多人在各种困难面前,可能还会选择与良好生活背道而驰。所以希望大家能学一些知识,从逻辑的角度去看待我们的生活,避开焦虑,驱赶迷茫,找到自己的方向。
用陈嘉映先生的一句话来形容良好生活:“行于途而应于心,良好的实践就是良好生活本身。”
我们需要在有基本物质生活的基础上,培养良好的品性,能够有机会发展自己的个性,从事能够产生快乐的事业,而不是用来追求快乐的事业。
常见思维误区:过得快乐=良好生活。
快乐的定义,非常宽泛,可以是酒肉娱乐中的快乐,也可以是实现人生目标过程中,对“快乐”的追求时产生的快乐。就算你现在做的事情,在你看来并不快乐,比如说996的苦累,但是你过得可能也是一种良好生活。哲学这深奥的理论,让人在不知学觉中践行,但却还说不明白为什么,是什么,到底怎么了。
对快乐进行分类:
快乐的行为和追求快乐的行为。
快乐是人在具体活动中感受到的,具体行动中产生。本身就产生快乐的行为,比如足球爱好者在踢足球时产生快乐;逛街购物产生的快乐。还有“找乐子”的行为,即追求快乐的行为,打游戏产生的快乐等。
如果工作能符合自己的兴趣,在进行过程中就比较享受,而不仅仅因为成功完成任务才快乐。
什么是值得过的“良好生活”?
着眼于品格提升和有所作为,从这个角度来看生活,有人生中做那些最合乎心性的德行,过一种自我实现的生活。
如何能过上“良好生活”?
一)穷理让自己通透。
1)认知“良好生活”应具备见识,良好思考形成“良好生活”
惟明理才能更明慧地实践,知识内化成品格,实现良好生活
从事实推出价值,事实与价值结合,通盘考虑。
2)认清快乐与幸福的关系
直面自己:大学专业英语,却放弃好工作,转身留学日本;日本毕业后,却放弃保研名额,毅然回国结婚生子。行路中我放弃了丢掉了的很多,或许有人认为是惨淡,或许有人认为是幸福。丢下的时候,我不快乐,但我还是幸福的。
3)幸福不全是快乐,它需要的是与德行相配合的至乐,快乐与幸福不是因果关系。
4)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从铺天盖地的媒体信息中看到全媒体运营的内容,讲到达到一定程度后可以实现睡后收入,长尾效应。自己就特别心驰神往,但是再多看书听课也不如自己亲自尝试操作一下。
实操中你会发现,无论课中书里讲得再好,此刻的你还是得面对你的盲区漏点。这时候去查阅书,浏览网,才了解自己卡在了哪里,就这样通过一次次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自己对知加以行,这时产生的知才是真知。
二)要有所为并有所不为
1)要有向上的姿态,不是简单地追求快乐
柏拉图《理想国》洞穴囚徒理论: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人不甘心于困在黑暗的洞穴中,即使洞穴温暖安全,也总渴望向上发展,渴望知道外面的真实世界。
2)要与行动结合,不是空谈
在社会中学习,通过一次次实际经验,将外在的社会道德标准,吸收内化,克服人性自带的种种缺陷。
3)要在实践中感受到,不是空想
付出行动实现自我,从而获得价值感,与切身事实相结合,成就良好生活,如画家做画,对作品的满足感。
4)要以自身相关的方式来思考,不是单纯通过确定的事实来得到结论。
个人经历经验及认知的不同,事实和解释之间各异的价值观,伦理学要求我们以自身相关的方式来思考,孤零零的自然事实只是一些发生的行为,只有在确定的意义联络之内,这些行为才构成真正的事实。
5)要着眼于每一个自我发现,每一处人间烟火,不是成圣成贤。
陈嘉映文中的良好生活总结:“我们不是颜回,他不改其乐,我们可能觉得苦不堪言。我们更不是耶稣,以一身尽赎人类的罪孽。我们有一点儿品格,有一点灵性但远没有强大到单靠品格和灵性获得幸福,我们还想在最通俗的意义上过上好日子。若以年龄论,年轻人要更多培养品格、修炼灵性,老年人过得安逸一点儿,似乎顺理成章,所谓少有所学,壮有所为,老有所安。
行之于途而应于心,合乎心性的德行就是良好生活
人们通常潜意识里思维定势:良好的生活,肯定是要先苦后甜才能实现的。
作者陈嘉映先生要告诉我们的是:忙与累之余,喝一杯茶,听一首歌,做一道美食,读一本喜欢的书,都是良好生活的片段,种种片段交织在一起就构成了你”行为良好且又日子过得好“的良好生活。
对我而言,选择并满足自己求知的学习和爱好;用自己的知识去维持生活,去帮助更多的人学知识,不是生活中的工具人,就是我良好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