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把痛苦分为三类:苦苦、变苦和行苦。
01 苦苦
苦苦比较好理解,纯粹的苦,不掺杂任何“快乐杂质”的苦。
这种苦简单纯粹,是每个人都不愿意面对的,但每个人都必然会遇到。遇见它的时候,也和苦本身一样,简单纯粹的痛苦。这种不可回避就像打在屁股上的针一样,就是痛。不同的是,屁股上的肉体疼痛和精神上的心理疼痛,不同的人对痛苦的承受力不同感受也不同。坚强的人会感到伤痛,脆弱的人可能会难以接受到怀疑人生。
对不可回避的事情,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平常心面对,知道必然会有,知道人人都需要面对,不怨天尤人,好好的体验感受,尽量减少痛苦对自己的伤害,就够了。
02 变苦
变苦从字面上理解,可以理解为由乐变为苦。
意思是说那些看起来快乐的事,或者一开始是快乐的事,因为它们的本质是苦的,终将由快乐转向痛苦,所以它们不能被称之为乐,而应称之为变苦。变苦带着快乐的假象,容易迷惑世人,很多人因为不了解它的本质跌入了它的深渊。
这里不太好理解。快乐的体验是人人梦寐以求,甚至宁愿牺牲一些东西都要得到,怎么能是变苦呢?
举个例子就比较好理解了,比如吃饭。人离不开一日三餐,肚子饿得咕咕叫的时候能吃到食物令人感到幸福。若吃到的是自己喜欢的食物,幸福感还会升级。但这种幸福感不会随着吃得越多而不断增大。如果它的本质是快乐,吃得越多应该越快乐才对。
再比如打游戏、泡吧、刷视频,又或者是谈恋爱。打游戏打久了会眼酸手累脖子疼;泡吧多了会因为熬夜、喝酒而生病;刷抖音刷久了,曾经一看就笑的段子变得笑不出来,荒废时间也会让人懊悔不已。谈恋爱,吵架、吃醋、猜忌闹分手,痛苦总比快乐多。
如此说来,生活中所有快乐的行为都包含着痛苦,这些痛苦或在当下显现、或在日后显现,终有显现之日。
但快乐如此诱人,拒绝才傻呢。正确的打开方式应该是既不否认它的存在,也不过分贪图,享受就好。如果因为快乐是痛苦就拒绝,人生必然少了很多乐趣,而为了追求快乐以致沉迷,追求的不是快乐,而是痛苦,那才傻大了。
原来,吃饱了撑的并不是一句调侃。
03 行苦
《次第花开》中的原文是这么写的:它是指陷于轮回的众生整个存在状态的无奈和不圆满。身心受到业力牵制,被种种烦恼束缚。原文对行苦的解释也非常抽象,因为这其中用了三个佛学专业词:轮回、业力、烦恼。
造成痛苦的不是无常,而是对无常的恐惧。
我个人的理解:对现状的不满,对未来的担忧。这种不接受导致烦恼。对现状不满无法解决,所以烦恼源源不断,别人在同样的境遇下安然,你在同样的境遇下不满,徒增烦恼。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担忧,而可能发生的事都还没发生又谈何改变,烦恼自然也无法解决。
我理解的行苦,是对”可能发生“的担忧,由此产生的烦恼,只在个人的大脑里发生,和任何其他人没有关系。这件只和自己有关的事情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过去发生的事导致了个人的如此想法,所以自己担忧,而别人并不担忧,甚至不理解、不知道。所以佛学解释为轮回、业力只和自己有关。
真相如何不知道了,但事实确实如此,烦恼都是自找的。
《次第花开》樊登老师的推荐语是,随便翻开任何一页都可以读下去,都会有收获。我的收获是:
人生三苦,从名字都能看得出来,苦是人生的组成部分,任何人都必有这三苦,不可回避,只能面对,哪一种都是。
对苦苦,知道苦的必然性,修炼自己面对的勇气,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每一次苦难中尽量少受心理伤害,苦着苦着就百炼成钢。
对变苦,不因为快乐是苦就拒绝就清心寡欲,也不因为有甜头就一味索取而不管不顾背后是痛苦。人生重要的是体验,享受快乐的甜蜜,但不必沉迷,知道快乐转瞬即逝,必然变苦的本质。在快乐来临的时候好好享受。
对行苦,减少无谓的担忧和恐惧,仅仅是活在当下。
总结的这么好,也未必会做的到。但每一次的练习,其实都是在锻炼心性,在当下这个痛苦当中就挺管用。感谢樊登老师推荐,感谢希阿荣博堪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