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永远也忘记不了第一次看见梵高画作时候的情景。
图片来自网络,色调似乎有些亮了。那时我才读小学六年级,对于国外画家最深刻的印象,可能就是美术书上表现劳动人民被资本主义压榨的那幅《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了。现在想想还真是有些可怕,我们这一代人的美学启蒙居然是一位“批判现实主义”画家。
所幸我有一位开明的母亲,那年她给我买来一套《世界名画赏析》,这套书并非是面向儿童的启蒙丛书,而是站在较为专业的角度来讲名画的。
我只记得,那套书是以时代和派别对历史上的著名画家进行介绍的,所以在每个时代最开始的地方,都会对本时期的画作进行一个大体的介绍。于是,我从石器时代的洞窟壁画,看到古希腊的绘画,再到中世纪、文艺复兴一路看下来,直至十九世纪。
我清晰地记得,十九世纪的章节开端只写了一句话:
十九世纪,荷兰贡献了世界画坛最耀眼的明星——文森特·梵高。
于是乎,我第一次迷醉在《星夜》的天空之下,第一次看到那么清雅的《杏花》,第一次被强烈的、几乎就要跳出纸张的明黄吸引。一百多年前那个孤独的灵魂,用生命最鲜艳的色调震撼着我。
我喜欢拉斐尔画中的协调,钟爱提香的细腻,被莫奈的意境所吸引,甚至在青春期的时候还喜欢看安格尔的裸女,可一切都不像梵高的画作那样,直接冲击我的心灵。
他的悲伤、他的苦难、他的孤独,就像是耶稣那样,被人传颂了许多年。
可是,我们在他的画作之中,却找不到一丝阴暗的影子。即便是《吃土豆的人》,也只是让人觉得一切很安详。
他很绝望,他很悲愤,他很疯狂。他的画作没有任何文艺复兴的影子,却又让所有人感受到美到极致的癫狂。
这也许,是因为他还能感受温暖。即便他是一个精神病人,即便他的画作卖不到什么价钱,他的弟弟依旧支持着他。
沙龙拒绝他的画作,可是高更却相信他。他们一起谱写了十九世纪最伟大的艺术。
梵高的美,是直接的。不需要学院派的指导,不需要了解过多的背景资料,我相信,每个人心中有美感的人,第一次看到他的画,一定是先吸一口气的——世间怎能有这样的画作!
可是,似乎现在不流行这个了。我们欣赏一部作品,总要故弄点玄虚,人人都能懂,那还怎么说作品高雅?
我相信,娱乐终将逝去,唯有艺术永存。
以此纪念那个一百六十四年之前出生的伟大灵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