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读红书第一章《重新找回灵魂》,看到荣格写到
“那时候,我的人生刚步入第40个年头,我已经成功地获得了我想要的一切,我拥有荣誉、权力、财富、知识和所有人间的幸福。接着,我不再有增加这些身外之物的欲望,我的欲望消退了,恐惧来到了我的面前”,
然后荣格写到他开始寻找他的灵魂。
这段话激起了我极大的愤怒,想想创业十年,在金钱上,一无所获,还赔了几百万,然后在交接学校时,那些人模人样的,不讲理高学历妈妈唧唧歪歪,为几百块课时费计算纠缠。
荣格他拥有了一切,权利地位财富以外,有了老婆还睡女病人、一个又一个情人,没有影响他发表论文著作、要什么有什么了。
他还增加身外欲望,那就是成为国之王,地球之王吗?
他造一本《红书》来,编造一个“自性”理论,用他的话说,他不是神,他是心理科学家,在这个理论领域,自性心理学,他就是独一无二的,相当于“神”。
反正,文字怎么写怎么说,就看读者如何解读。
看来我“看见”的,读到的,就是目前自己的心理状态:
吃饱了都撑着了,不去追寻灵魂,还有什么可以干的呢?
所谓的追寻灵魂就是对我们这些平庸的普通人的催眠。
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解读,就是所有底层的需求都被满足了,那就要追求“自我实现”。
荣格,就是最大的典型人物之一。
燕子老师,很真实袒露,“我就想一心一意挣钱。结果,钱,养老的钱都没有賺足呢。但我现在找不到工作了,没有单位要一个中年失业妇女。我无事可做,只好安静下来,看看自己的灵魂”
“我中专毕业,副高职称评完了,我觉得我的人生没有什么追求了呀?”
我的愤怒带动了读书会的情绪,大家一个个说自己读《红书》的初衷。
我们,都是被动的来追寻灵魂。
安静下来,再一想,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追寻灵魂,抱怨、愤怒虽然让人一时感觉很爽,但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这个世界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讲“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在佛教的《金刚经》中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说法。
与荣格的“心说”是一体的。
“心的知识就是如何理解你的心。
你会从一颗诡诈的心那里学到诡诈。
你会从一颗美好的心那里学到善良。”
“你对心的理解会变得完美,认为自己的心既有善良的一面,又有邪恶的一面。”
我们改变不了当下的经济形势,
我也改变不了自己创业失败事实,停一下来,也许能找回被遗忘的初心,听见那个灵魂深处的声音。
秋老师说,活出完整的生活,她理解完整的生命不是单一的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多维的,既有邪恶、黑暗、丑陋,也有光明、幸福、欢乐。
我也深以为然。
不要因为向往光明,就恐惧黑暗;
不要因为向往善良,就鄙视无耻;
一体两面,阴阳平衡,才是这个世界的美。
“力量对抗力量,蔑视对抗蔑视,而爱则会与爱相随,让人性有尊严,相信生命能够找到更好的路。
神的一只眼看不到,一直耳朵听不到,它的秩序一团混乱。
所以要对世界的残缺有耐心,不要高估完美的美丽。”
我要学会接受这个不完美的世界,贪嗔痴的人性本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