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从学校到社会,到家庭,越来越重视儿童阅读,可是热闹的表象背后,真正理解阅读对一个孩子成长的意义的人并不多。
无论教育管理者、教师、还是家长,大部人的出发点都是功利性的,他们眼里的阅读是帮助孩子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升写作水平的工具,以企最终提高学习成绩。在此认识支配下,阅读永远是配角,是教材的附庸,是为掌握知识服务的。这就是为什么人人知道阅读很重要,但实际操作中,课外阅读处处为教材学习让路,落得可有可无的原因。
其实,大部分人对阅读的认知是肤浅的,所谓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那只是阅读所产生的附属品。至于提高写作能力和考试成绩,有关研究证明,儿童阅读要转化为考试成绩,需要时间,还要有阅读数量的支撑,而且经过一定数量的训练,孩子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这么说,莫非阅读真的没多大用处?不,它至关重要,只是它的重要功能没被大多数人发现。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中始终把握着两套教学大纲(相当于课程标准):第一套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相当于教材内容);第二套是课外阅读和其它的资料来源。这两套大纲在他的教学中是权利相等,意义相同的两个因素。
为什么赋予课外阅读如此重要的地位?
一是阅读能为课内学习创造广阔的"智力背景"。苏霍姆林斯基说:"必须识记的材料越复杂,必须保持在记忆里的概括、结论、规则越多,学习过程的‘智力背景’就应当越广阔。"在教电流定则时,他为学生搜集了一个专题图书架;当学生第一次学习生命、遗传等概念时,他专门挑选了一些科学和科普性杂志、书籍供学生阅读。读了这些材料,学生的思维高涨起来了,对知识的感受性变得敏锐,课堂上所讲的一切东西,简直是一听就明白。
这让我想到自己的儿子。我儿子身上最大的优点就是爱读书,用"海量阅读"来形容他的阅读史是不为过的。儿子从小学到现在(高二),学习一直显得很轻松,从不会像很多孩子那样加班加点去学习,但考试成绩虽算不上出类拔萃,却也在优秀之列。我很纳闷,儿子绝非天才,别人用功的时候他又抱着"闲书"啃,何以轻轻松松地取得较好的成绩?苏霍姆林斯基的事例让我明白了,儿子读过的那些"闲书"实际上为他后续学习课本内容创造了广阔的"智力背景",形象地说,阅读让他的头脑里已经构成了一幅知识的地图,课本内容就像一块块小积木,放在图上空白的地方就行了。
二是阅读的过程能帮助孩子实现自我教育。每个人的内心里都有向善向美的愿望,儿童在阅读经典作品的时候,往往会以书中的主人公自居,并将作品的主题与自己的生命和生活联结起来,从而获得启发或滋养。苏霍姆林斯基曾做过一个调查: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家里一般都有丰富的藏书;学习差、捣蛋的孩子家里普遍没有藏书或只有少得可怜的几本书。
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学生谈到书籍对他的影响时说:“我内心感到惭愧……起初使我震惊的只是主人公的功绩,但是后来突然出现了一个思想:我自己是怎样的人呢?老师布置在两星期内写一篇作文,可我总是拖拉,直到交作文的限期到了才动手写……我感到愤恨自己。难道我是一个意志薄弱的人吗?··…·…在人们面前,我感到好像大家都看穿了我。我下决心不做懦夫懒汉,而要成为真正的人。又布置作文了。我一回到家里,就发愤地要当天把它写成。第二天一早起床,把作文誊清。我想让人们在我身上看到一个比过去表现得好的人……”
教材的目的是"知识",而阅读的目的是"人"。阅读影响着儿童的精神世界,促进儿童人格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未来教师的信》中指出,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只把阅读看作教材的补充,而要把它当作一门课程来对待,当作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去重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