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海量的信息,建立一个Inbox体系吧。
1.爆炸的是信息,而非知识
在讨论信息前,先对知识和信息做个区分:一切信息在我学习并掌握之前都不是我的知识。无论他人分享的干货有多“干”,都是信息而已。掌握的过程中,我们对信息进行了内化吸收,建立了关联,纳入了自己的认知体系。基于此,爆炸的是信息,而非知识。
2.信息输入混杂更应警惕
再者就信息而言,应注意信息过载和信息混杂的区别。认知混乱的背后可能并不是信息输入的太多,而是信息输入的过于混杂。比如朋友圈有什么就看什么,流行什么就看什么,即我们接受的是“信息投喂”。
3.梳理信息来源是第一步
面对这些情况,应对信息做梳理,拒绝不加辨别地对信息“暴饮暴食”。我们可以从信息来源进行梳理:
- 自己日常生产
- 与他人交流碰撞
- 读书所得
- 碎片阅读
- 工作学习
作为学习者,我们要知道当前的知识结构(起点),知道自己最终希望建立什么样的知识体系(终点),才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高质量信息(路径)。大脑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在筛选和吸收信息时,应注意:
- 少而精
- 贴合自己的需求
4.管理好信息流
遵循用1个知识管理工具来管理信息的原则,但由于来源的多样性使得搜寻处理成本增加,此时信息中转站就有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N个信息来源→信息中转站(Inbox)→1个知识库
- 电子Inbox
- 手机Inbox
- 拍照
- 截屏
- 备忘录(文字、语音)
- 内容app
- 微信收藏、微博收藏、知乎收藏、B站收藏等
- 电脑Inbox
- 桌面
- 默认下载文件夹
- 浏览器收藏夹
- 手机Inbox
- 纸质Inbox
- 便利贴
- 卡片
- 笔记本
以上都只是起到信息中转作用的Inbox,而不是知识库。如果没有认识清楚这点,很容易陷入虚假式勤奋的陷阱,觉得自己看了很多东西,认为自己很努力勤奋。我们需要对这些Inbox定期进行整理,有选择地将其纳入到知识库中,然后清空Inbox。
至于选择什么软件来做知识库,印象笔记、Onenote、有道云笔记都可以。重要的是真正地实践起来,完成“输入→加工整理→建立体系→内化输出→输入”学习闭环的重要一步,加工整理输入平时输入的信息。这里给出一个Inbox体系示例:
- 001网页
- 网站、公众号图文信息
- 002微信
- 003微博
- 004电子书
- 005灵感
- 006内容app
- 知乎、知识星球、得到等
- 007学习资源
- 008其他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