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1952年的高等教育院系调整,也令中国传统的“泛文人”“泛艺术”甚至“泛气骨”社会脱胎换骨。原本深具东方特征、恢宏融通的艺术共振现象逐渐消失,艺术通才与巨人也日益罕见。 而陈从周先生以其穿越时代、融通艺林之身横空出世,几乎以一人之力,重新接续起被工业时代长期割裂的社会筋脉,重构了中华文人大众与中华传统建筑和造园艺术的互动互哺,成为面向全社会的艺术“气骨”启蒙者。
▲陈从周
一、浙派的后身与“气骨”的源头 陈从周先生出生于民国的文化蒸腾之际、浙东的山水烟云之间——这是1500年前,谢灵运等山水诗人开创中华山水审美的地方,也是800年前,南宋画院、浙派画坛与西泠印坛的巨子们驰骋笔墨才思的地方,还是民国以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之江大学的学子们拓展艺术与文化新局面的地方——陈先生成长、浸淫于斯,耳濡目染,天赋独秉,情之所钟,贯彻终生。 如他在论及浙江海盐绮园时所给予的、超越苏扬二地的难得盛赞:“能颉颃苏扬两地园林,山水兼两者之长,故变化多而气魄大。但又无苏州之纤巧、扬州之生硬,此亦浙中气候物质之天赋,文化艺术之能兼所致。”——“变化多而气魄大”六字中,已隐含着特殊的空间逻辑感悟与推许,“浙中气候物质之天赋,文化艺术之能兼”句,更指出“浙中”自然与人文环境对其园林、建筑空间逻辑的综合影响。
▲浙江嘉兴绮园
又如陈先生在论及杭州西湖建筑风格时的特殊流露:“我想西湖不同于今日苏扬一带的古典园林,建筑物的形式不必局限于翼角起翘的南方大型建筑形式:当然红楼碧瓦亦非所取,如果说能做到雅淡的粉墙素瓦的浙中作风,予人以安静恬适的感觉便是。” 陈先生所钟爱的“安静恬适”而“雅淡”的 “浙中”风土建筑风格,今日仍能在浙江全境,尤其是浙南温州、台州等地广袤的乡村中,见到种种余绪,如建筑檐口的水平向充分伸展、“亲地”而行、勾连交叠、迤逦不断;如建筑檐口、阶台、院落空间与山形水势的连绵交织、穿插共振;如建筑用材的本色凸显、质感饱满;如建筑装饰的相对集中精约(至中晚清时,部分地域变得浓烈满铺,并非其典型面貌)”——笔者曾尝试借用南朝文人谢赫《画品》一文中,论及绘画“六法”时的“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八字,对这一建筑风格逻辑做概括。▲浙江温州村落
“气韵”指浙中风土建筑跨越建筑、空间与自然环境的特殊浑成感、流动性与弹性,通常依靠线条来引领。一根浙中民居檐口线条往往能在奔驰转折之际,时而化作墙脊线、台阶线甚至坡脊线、树梢线条,时而融入下—组建筑的檐口,继续其融通天地、曼妙不羁的“行走”历程。▲浙江温州丽水街
“骨法”指这一整体浑成的线条行走过程中的力感化、质感化、体积化甚至地域化、风土化、精神化——如建筑的猛然直角转折,随坡跌落,或适度耸起、放大,如建筑木构部分的不事髹漆装饰,如建筑石构部分的刻意保持粗糙质感甚至自然表面……这与徽州等地风土建筑以马头墙(北地风土建筑则多以厚重山墙)反复切割、包裹建筑檐口与空间,强调建筑体积而非流动性的做法有很大不同。
▲浙江温州永昌堡
这种气韵与骨法并重的建筑与空间营造现象,或许是古代“覆压三百余里”整体化建筑营造传统的遗风,既利于遮风避雨、保护墙体与台基,又便于博采阳光、亲近自然、融通功能、展现仪式。这样的营造风格虽可散见于长江以南的广袤地带,但在浙闽一带尤为典型,杭州一带亦有相当体现。
▲王羲之《兰亭序》
▲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卷》(局部)
陈从周先生恰恰就成长在这样的艺术、人文与建筑空间环境里,并得天独厚地兼备着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建筑、造园各领域的修养,并以岁月涵化,以逻辑打通,仿佛是上天特殊的赐予与造就——气韵与骨法并重的线性艺术基因,贯穿在陈先生的艺术气脉里,并最终落实在传统建筑与园林研究的坐标系上。
▲张大千与弟子陈从周
陈先生曾坦言将浙江兰溪人、明末清初艺术天才李渔作为自己的榜样:“……李笠翁是戏曲家、园林家,书画琴棋,各艺皆精,我也是个杂家,做杂家比专家难,而治园一定要懂得各艺,融为一体,才能造出诗情画意的园林。去年李笠翁故里,浙江兰溪造了一座纪念性小园,名‘芥子园’,要我题副对子。我握笔一蹴而就,上联为‘高艺谁云绝响’,下联为‘流风我是传人’”——这是“越人陈从周”的难得畅怀倾吐。 其实,李渔还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重视“宾白”的剧作家,既重视气韵感的唱段,又重视骨法感的定场白、冲场白、旁白——这一点,作为资深曲友的陈先生该是了然于胸的。▲李渔《闲情偶寄》
二、艺术观与园论的气骨并重
陈先生的气骨修养源自浙派文艺传统,跨越诗词书画多领域,最终涵化、内化,自觉于心,贯注于造园一隅,激发出璀璨光华。 如陈先生行文论道,往往骈散错杂,总在悠长舒缓的散句之间,陡然以四字句,甚至四六句式,作凝练惊艳的描摹或提升,长句如气韵奔涌,短旬如骨法顿挫,予读者以难得的阅读快感与观念升华。如“花墙间隔得非常灵活,山峦、石壁、步石、谷口等的迭置,正是危峰耸翠,苍岩临流,水石交融,浑然一片,妙在运用……”,再如“寺址十之八九处于山麓,前绕清溪,环顾四望,群山若拱,位置不但幽静,风力亦是最小……”,这简直近于骈四俪六句式了,却又妙入无痕,动人心扉。
▲陈从周
再如陈先生授课,也如天花纷坠,纵横奔逸而不离其宗,记得多年前一次,陈先生代表同济大学延请昆曲名家梁谷音先生来校作讲座,梁先生示范讲解了她在《活捉》一剧中的各种情态把握,刹那满堂溢彩,顾盼神飞——讲座甫毕,端坐前排、担任主持的陈先生起身畅谈感想,一时娓娓不绝,阐发万端。台上的梁先生伫候许久,终于忍不住,偷偷从陈先生身后向台下的我们轻挥素手,微笑示意,一番“倚门回首”,便“含羞”走了——而陈先生犹自妙论不断呢。 再如陈先生的绘画,盛年时享誉海上画坛的代表作《一丝柳一寸柔情》,正是在气韵悠长柔缓的柳丝之上,刻画一双小鸟团团而栖,墨色浓重、姿态凝练,骨法十足——在当时的海上画坛,这种以大面积舒缓纯粹来烘托局部凝练突变的画面布局,似乎蔚为一时风气。▲陈从周《一丝柳一寸柔情》
再如陈先生论及书法:“中国书法一定要直写,横写就不成其为艺术了。俗话说,‘字怕吊’,就是写得好不好,直不直,气韵通不通,一挂起来就美丑毕露了。”再如诗文:“造园如缀文,千变万化,不究全文气势、立意,而仅务辞汇叠砌者,能有佳构乎?文贵乎气,气有阳刚阴柔之分,行文如此,造园又何独不然,割裂分散,不成文理,籍一亭一榭以斗胜,正今日所乐道之园林小品也。盖不通乎我国文化之特征,难于言造园之气息也。”陈先生还坦言:“我能达此境界,实在得力于对志摩散文和诗的爱好”——诗文修养对先生艺术境界的纵向提升与横向关节打通显然至关重要。
▲江苏无锡寄畅园
▲陈从周《说园》
陈先生在《说园(五)》中其实也谈论了骨法问题:“质感存真,色感呈伪,园林得真趣,质感居首,建筑之佳者,亦有斯理,真则存神,假则失之。园林失真,有如布景。书画失真,则同印刷。故画栋雕梁,徒眩眼目。竹篱茅舍,引人遐思”——这里的园林质感化与生活化也是“骨法”的表现。▲江苏苏州艺圃
▲江苏苏州拙政园
反面的例子,如《续说园》中:“今则见园林建筑又仿舞台装饰者,玲珑剔透,轻巧可举,活象上海城隍庙之‘巧玲珑’(纸扎物)。又如画之临摹本,搔首弄姿,无异东施效颦”——这是气韵与骨法质感两失的例子。再如“叠石重拙难……对全景作彻底之分析解剖,然后以轻灵之笔,随意著墨,正如颊上三毛,全神飞动……明代假山,其厚重处。耐人寻味者正在此。清代同光时期假山,欲以巧取胜,反趋纤弱……没有质性,必无佳构”——这里的“质性”,似也可以理解为质感化、体积化的掇山“骨法”。▲江苏苏州环秀山庄
▲江苏苏州天平山庄
其实陈先生以其饱含六朝烟水气之身、气韵丰沛之才,也非一味倾向于“有法无式”,当其论及苏州网师园时,称“其设计原则很简单,运用了假山与建筑相对而互相更换的一个原则(苏州园林基本上用此法。网师园东部新建反其道,终于未能成功)”——这已经触及明末以来中国传统文人园的普遍布局规律了,也就是总以建筑隔水面山,相互转换。
▲江苏苏州网师园
三、后工业时代的“文艺复兴”与气骨回归
一些学者认为,清乾隆中叶以来(似可笼统称为“后乾隆时代”),中华文化与艺术风格发生了重大变化——从笔者角度看,这表现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的艺术创造与审美传统在各领域的丧失。这在传统建筑与造园领域表现得也很突出,如屋顶的过度柔曲陡峻,柱身的细高无力,雕饰、彩饰的堆砌泛滥,建筑组群处理的支离破碎,建筑空间组织的扭曲造作,掇山的穿凿弄巧,绿植的主题涣散——种种积非成是,至今积重难返。
梁思成先生曾将中国建筑史的明清阶段笼统概括为“羁直”;张良皋先生生前曾疾呼中华建筑的“文艺复兴”;曹汛先生也曾呼唤在这一领域“陶铸风雅、涵养正声”——如果说,这场中华建筑与空间的“文艺复兴”与“气骨回归”终究会到来,那么陈先生早就以他独特的专业视角与理解力,成为其先觉者和有力的推动者。
▲陈从周与梁思成
在这样尴尬的语境里,陈先生以其穿越时代、融通艺林之身横空出世,几乎以一人之力,重新接续起被工业时代长期割裂的社会筋脉,重构了中华文人大众与中华传统建筑和造园艺术的互动互哺,成为面向全社会的艺术“气骨”启蒙者。
▲陈从周、贝聿铭与冯纪忠
难忘的20世纪80年代,从朦胧诗坛的巨子,到摇滚歌坛的教父,从美术界的新潮,到小说界的井喷,直至建筑、造园界的《说园》、方塔园——众多振聋发聩、长垂史册的文化、艺术与建筑、造园现象一起,蔚为“文艺复兴”般的盛况。 这其中,也有着来自浙派山水之间的气骨苏醒与助推。
(本文作者为陈从周先生的再传弟子。原标题为《“浙派”的“气骨观”——陈从周造园思想的另类解读》)
作者简介
朱宇晖
他是建筑学专家,古今中外的建筑专业知识,无不信手拈来,游刃有余。
他是传统的文人、不器的君子,文学历史、艺术美学,如诗一般自然地流淌。
他是当代的名士、进取的狂者,宁静谦和而又执著偏激,同时充满现实的关怀。
元培学堂建筑美学讲师。苏州人,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建筑历史与理论方向硕士导师,中国建筑学会史学分会常务理事。著有《江南名园指南》等著作。元培学堂古建筑美学课程
1、2019年9月27日~29日 武当山古建筑美学
2、2019年10月18-20日 苏州古建筑美学
3、2019年11月17~22日 日本关西古建筑美学
更多游学路线推荐
国际游学
-
游学 | 荷兰“挚爱梵高”秋季艺术研学(2019.10)
-
游学 | 六年打磨,不断砥砺,跟随元培共赴一次流动的盛宴(2019.10)
-
游学 | 以历史和艺术为经纬,穿越意大利文明之旅(2019.11)
国内游学
-
游学 | 香格里拉,让世界神往的“世外桃源”(2019.9)
-
游学
| 梧桐山居习琴,在自然中领略天地之音(2019.11)
-
游学 | 景德镇陶瓷文化深度之旅(2019.1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