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北大120周年校庆活动上,北大校长林建华在发表重要讲话时,将“鸿鹄志”念成了“鸿浩志”,一时,现场一片哗然。该事件在网民中迅速传播发酵。有人甚至编段子嘲笑林建华为“白字校长”。
之后,林建华校长马上发表了一份致歉信。在信中他诚恳地为自己的错误道歉,承认自己的文字功底不好。林校长上中小学时,正赶上文革,没有经过扎实的基础文学教育。他提出真正让他感到失望和内疚的是错误引起的关注,使人们忽视致辞要传达的思想: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能够让我们走向未来的,是坚定的信心,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直面未来的行动。
林校长的致歉信,为他想要学生理解的思想作了很好的注解。为林校长直面错误的勇气和诚恳道歉的坦率喝彩。
不过该事件我认为反映出这样一些问题:
首先该事件的标签,“北大校长”,“120周年校庆”,为该事件的发酵做了强烈的烘托。作为全国顶尖的学府,北大的传统国学教育水平在全国是数一数二的,所以北大校长犯的错误显得那么不可原谅。刻薄的网友们指出,这篇演讲稿不是他自己写的。如果是他自己写的,那么打字的时候肯定不是用的拼音输入法。即使这篇稿子是他自己写的,碰到自己没有把握的字不去查字典。这样的治学态度是不够严谨的。
二.文革的历史原因固然可以理解,但文革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了,人是不断学习进步的。作为北大的校长,更应有不断学习的精神。“鸿鹄”二字并不是什么生僻字,“鸿鹄之志”在校园里应该是广泛使用的词。林校长以文革的原因为自己辩护,实在是有点牵强和苍白无力。
三.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不容忽视。
无独有偶,2005年,清华校长顾秉林在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结束清华大学的演讲后,拿出一幅书法作品赠送给宋楚瑜。内容是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诗《赠梁任父同年》:“寸寸河山寸寸金,瓠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由于字画是用篆书写成的,竟“难倒”了顾秉林.他念到“离分裂力谁任”的“瓠”时被卡住了。
而短短两个月后,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欢迎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的欢迎词中说:“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其实,七月流火,指的是天气渐凉。
三大名校的校长,在公开场合都暴露了在国学传统文化修养方面的短板。充分说明我国大陆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方面做得不如香港和台湾。
四.人无完人,对名人的错误可以多一些宽容。
念错字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就如林校长在致歉信里说的,北大校长也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也有缺点和不足,也会犯错误。瑕不掩瑜,据认识林校长的人说,他为人很平和谦逊,是个让人尊敬的学者型领导。他写的致歉信已经表明他面对失误的勇气和诚恳。网民们大可不必将指错误揪住不放,无限放大。
日更打卡day1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