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些琐碎时间里的胡思乱想。
命中注定与自由意志
据说金庸老先生写小说时会先把角色在脑海中酝酿许久,每个角色都经过精心的打磨,当角色足够丰满、有血有肉的时候,只要放在故事情景中他就会很自然的推动剧情发展。
有没有一种可能,其实我们都生活在一个被设定的世界里,剧本早已写好,但每个角色都保留临场发挥的余地,故事的剧情一旦改变便会引发蝴蝶效应。然而,每个角色的自由意志都是基于其所受过的教育、接收的信息、周围的环境等因素影响,因此他们的故事都是在可预测的范围内,终究还是会陷进剧本的套路里,成为一个循规蹈矩的演员。除了极个别不按常理出牌的“奇葩”,他们最擅长即兴表演,故事的剧情也就峰回路转,谁也没法预测下一步的走向会怎样。他们是演员,更是编剧。
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做演员还是编剧呢?
年龄与成长
如无意外,我们都参加过“成人礼”,笨拙地系上领带、穿上笔挺的西装,努力装出一副大人的模样。它像是提醒我们已经踏入18岁这个意味深长的年龄,宣告了我们“成年人”的身份。
但是,“成年人”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以年龄来区分幼稚与成熟的做法会不会太过幼稚?
毕竟若不算际遇,只要你能活过来,年龄就会不断增长。
如果把成年的时间定为20岁、25岁,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可以毫无心理负担地再幼稚几年呢?或许还有延缓心理衰老的功效。因此,我强烈建议,30岁以后才进行成年礼,毕竟现在自以为成熟的大人已经有太多了。
标签与自我
我们用声音、图片和文字表达自己,并逐渐形成我们在别人心中的形象。而社交平台则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我们为自己贴标签最好的地方。
科比退役时嘲讽他人的怀念,展现自己的冷静和睿智;加班后渴望通过诉苦,获得朋友的安慰与关心;跑步不晒图,简直浪费这几公里的汗水……甚至一次发布还不够,需要多平台全覆盖,这边发完朋友圈,那边还要发同样内容的微博,就像担心身边的好友无法第一时间接受到这条重要的信息。
因此,从社交账号中,或多或少地可以窥探出个人塑造的自我形象。然而,这是想象中的“我”,还是真实的“我”?可能连发布者本人也不清楚,更不用说围观的群众了。
爱情与条件
“你喜欢怎么样的男生/女生?”
你心中是否出现以下标准:财富、身材、颜值、学历、幽默、温柔、体贴……若符合一项标准,打勾加十分,否则扣十分。这个流程像不像车检或者在check一个物件的功能是否完善。及格还好,不及格就按着原来的标准寻觅下个对象。原以为的风趣幽默会因为一次冷场而瓦解,原本淑女的形象也因一次大排档上的大快朵颐而瞬间崩塌。难怪时常会听人抱怨,拍拖其实很累,因为那段期间,你得确保这些“标准”没有贬值,但谁又能24小时保持风趣幽默、温柔体贴呢?
当恋爱变成了明码标价的买卖,往后的生活就是一个不断讨价还价和互揭底牌的过程,谁也不愿过早地摊开手中那张名为“我”的底牌。一次次的吵架只是希望对方能够更符合标准。于他们而言,谈恋爱的“谈”应该是谈判的“谈”吧,毕竟他们都在为未来蓝图中的理想形象讨价还价。
![](https://img.haomeiwen.com/i1875413/89315d9b792a0f8a.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