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清楚自己最终的预期是什么,自己要有什么计划才能到达那个预期。
就像我要做独立游戏一样,我的脑子里一直想着要做自己所热爱的,要做出内容,要传递出价值,要有一天能把工匠精神、独立精神传递出去,让大家看到,我们做出来的作品,也可以那么有趣并且独具韵味。
于是我就开始埋头苦干,迷茫和信念同时伴随。我认认真真的写技术博客,深入每个细碎的知识点,但是写着写着就会发现,自己几周来还一直停留在某几个知识点,对这几个知识点倒是掌握的挺详细,看起来每个知识点都写了一大页篇幅。
写着写着,我开始发问自己,我是要做什么?以我这样子,能达到完成独立游戏开发的结果吗。就这么想,一年下来,我能完成即使是一款小app的制作吗?
那么就要估量一下了,一两周里,我学会了四五个主要的知识,并且每天还花了较多的时间,那么按这个速度,假设一年我真正有效的时间再打上个七折(因为在方法思想没有变化的前提下,在长期坚持一件事的过程中,效率会不可避免地变低),最后一年下来我能学会的内容可能只有五六十个知识点。
而我如果稍微加快一点效率,把计划再细化,并给每一个细化的计划一个权值(重要程度),来衡量自己是否要在一个知识点上钻,或是是否只需要简单的按部就班、无需过多思考、按套路走一遍就行的练习,还是仅仅一遍了解。
另外还有一个提高效率的点——求知和创造动态穿插。之前一直被一个问题困扰,就是“求知还是创造?”。创造需要前提,就是扎实的理论支撑,懂得原理,理解知识,是肯定会让之后的创造过程事半功倍。但漫长的求知过程又会引发问题——消磨耐心、缺乏实践。承受孤独确实是一种能力,我也很佩服能够细细对一个知识啃一个下午的我或者是任何其他人。但是过于“执着”、缺乏大局规划却又是一个很致命的缺点。在过于“执着”的过程中,我根本没有时间去投入创造。创造的过程会被我偏执的求知欲所打乱。所以如果我对每个知识有个清晰的权重划分,那么我就也能有时间去穿插着创造,去在空余时间了解别方面的内容,例如管理项目、接触人脉、设计策划等等,这都是创造的一部分,是要融入市场、走进现实的一部分。一方面,创造的过程给求知的过程带来反馈,给予更多鼓励。另一方面,求知的过程也给创造带来更多的信心和更低分险的保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