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日:“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一定会有朋友。”
有德之人,必不会孤单,一定有人来亲近他。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都在寻找同类。你若是有德之人,自然就有有德之人向你靠拢,你会发现满世界都是好人,好人多得不得了。反过来,你若发现满世界都是坏人,这世界已经没好人,糟糕!原因只有一个,你自己是坏人。
一方面,有道德的人自己有修养和风范,自然会影响周围的人,吸引周围的人成为朋友。另一方面,有道德的人既已献身于道德学问,就会耐得住孤单和寂寞,即便暂时没有得到周围的人理解,也会在道德学问中,在先贤的思想和人格中找到神交的同志和朋友,这样,他也不会孤立。
说到底,因为道德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而绵延发展的,所以,有道德的人也不会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总会找到自己的同志和朋友。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游说:“服事君主太频繁琐碎,反而会招来羞辱;与朋友相交大频繁琐碎,反而会遭到疏远。”
子游,是孔子的弟子言偃,孔门十哲之一。
“数”,是烦琐,啰啰唆唆,黏黏糊糊,贴着人家,逼促对方。侍奉君王,你如果太烦琐,逼促他,就会自取其辱。对待朋友,你如果太烦琐,逼促他,就反而会被疏远。靠近他人,要有一定距离,逼得太紧,适得其反。
胡寅注解说:向君王进谏,他不听,就应该自己走开;引导朋友向善,他不听,就应该停止。如果烦琐啰唆逼促对方,则言者轻,听者厌。那是求荣反而受羞辱,求亲反而被疏远,没理由这样啊。
范宁注解说,君臣也好,朋友也好,也是以义相和,不相和,就不要和了。我们对朋友,对老板,对客户,都是一个道理,别黏黏糊糊往人家身上贴。你觉得我有价值,我就把价值发挥出来给你。你觉得我没价值,我转身就走,不烦你。这是自重,也才让人尊重。
有人向孔子问做大臣的事,孔子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 不可则止。”(《先进》)于贡向孔子问交朋友的事,孔子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颜渊》)两方面合在一起,正是子游在这里所说的:“事君数,斯辱美;朋友数,斯疏矣。”
说起来也是,人各有志,不能强勉。君臣之间也好,朋友之间也好,保持一定的距离反而是全交之道。所渭“远香近臭”;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其实都有这种意思在内。
比如说,作为下级,作为朋友,你当然有义务劝谏你的上级,你的友人,但如果他们不听,不采纳你的意见,那也就算了。你的话说到了,义尽到了嘛,有什么办法呢?如果你硬要一厢情愿地强迫他们接受你的意见,非要显示自己的忠心,显示自己的友情不可,每次见了面就说,呼呼叨叨,情急辞切,给人咄咄逼人的感觉,其结果是上级讨厌你,朋友疏远你,效果适得其反,弄得不好,真会自取其辱。
这方面的例子在历史上多得很,就是魏徵那样杰出的大臣,又遇到唐太宗那样宽宏大量的皇帝,不也好几次因为功谏唐太宗而差点丢掉性命吗?遇到那些平庸的皇帝,即便你忠臣拼死一谏,也不外乎是白丢性命一条罢了,根本不起作用。所以,还是保持一点距离为好。能行则行,不行则止,不要自取其辱。
今天学习了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保持一定的距离。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