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孤,必有邻”新解
“德不孤,必有邻”出自《论语里仁》,意思是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读到这一句话,就想到了陶渊明。他为什么要跑到南山下去种菊花呢?因为是他感觉他身边的人跟他志不同道不合,也就是说那些人是没有道德的。
而对于我们现在的人来说,个人道德是重要的,但是公共道德也是不可或缺的,比如吐痰、大声吵闹等看似是小事,但是却影响到了大家。相信大家一定都不愿意跟这样的人做邻居吧?也就是说,德孤也无邻矣。可是在现代社会大家可不是能像陶渊明那样说搬家就搬家的,所以还要在一起。
平时上班忙,早上不见太阳时走,晚上不见太阳时回,也没有感觉到周围有什么。这段时间大家都闲在家里,又不那个出去走动,我对于声音似乎敏感了。每天五点多点儿就听见了楼下有人遛狗、练狗的声音,平时上班早起也没觉得,可是这些天却觉得这声音特别吵。尤其是狗的主人把塑料瓶子扔在地上让狗去叼时,那空瓶子落地时咚咚咚砰砰砰的声音格外刺耳。到了中午午休时,突然又听见传来音乐的声音,那声音从大功率音箱里发出,时那种快节奏的类似于迪吧的乐声,自己的午觉又被搅醒了。只好扛着一颗昏昏沉沉的脑袋开始下午的读书与学习生活,只好用绿茶来让自己的深思变得清醒。晚上到了要睡的时候,突然又听见家长和孩子为作业的事又吵又闹又打,霎时间感觉耳膜嗡嗡作响,已经上了双目的睡意就被吵走了。接着剩下的就是躺下后的焦灼和翻来覆去。就这样到第二天五点多再次开始新一天的交响乐。
可是我也不能搬走啊?怎么办?修炼,自我修炼吧!我以为只有我们这些平常人家的生活里才会有这样的事,但是谁知无独有偶,看季羡林先生的《国学莫等闲》,季老竟然也有这样的经历,只是季老的文笔那可是生动极了。
“在这里,人长了嘴仿佛就是为了歌唱似的。每当晚饭初罢的时候,左面屋子里先涌出一段二簧摇板来。别的屋子当然也不会甘居人后,立刻挤出几支洋歌,其声呜呜然,仿佛是冬夜里山里的狼嗥。我虽然无缘瞻仰歌者的尊容,但我的眼却仿佛能透过墙壁看到它脸上的青筋在鼓胀起来,脖子拼命向上伸长。……古时候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我听了这样好的歌声,吃到肚子里去的肉只是想再吐出来。”作者还在《邻人》这篇文章里描摹刻画了停电前后邻居不同形式的狂欢,走路时的“昭告全楼”,争吵声音在作者的耳朵里竟然“只有八月中秋的钱塘怒潮可以比得来”,突然楼上关门的声音又如同炸雷一般把季老吓得浑身战栗。
“这种生活确不单调,确不寂寞。”但是作者却说自己宁肯选择做一个没有道德但却也没有这样邻居的人。“德不孤必有邻”其实也是可以反过来看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