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角色的背后,都有他不为人知的故事。每一份工作的背后,都有其辛酸的一面。生活就如同天气,有时风雨交加,电闪雷鸣,有时风和日丽,晴空万里。掌握好生活之舵,经历酸甜苦辣,依然能笑到最后,便是其中的真谛。
早晨微微亮,张妈便开始鼓捣起昨天刚进的蒜头和生姜起来,现在大概是早上5点左右。将蒜头和生姜各放进一个圆篓内,上面用几沓方便袋盖住。随手拿上小板凳上面的收款码,上面微信和支付宝各展示一边,表面的薄膜微微翘起,又有些泛黄。想起付款码的申请也是张妈的儿子帮她弄的,现在不光是年轻人,很多人出门都不用现金支付。当然,上面的收款账号也是她儿子的。将一切准备完毕后,张妈简单的洗漱了一下,穿起薄薄的外套,挑起扁担便急匆匆的出了门。
“有没有买生姜蒜头哩,便宜卖了啊”。在大街的一旁不远处,有一个响亮的声音突然传来。她身高偏矮,体型微胖,头发或许是很久以前烫染的金黄色,简单的盘着,穿着老式的布鞋在街边一边走一边喊着。每路过一个店铺,她都喊着重复的叫卖声,但收效甚微。
突然在一个单元的出口外,两位闲聊的中年妇女听到了张妈的声音。其中一个放下口中的苹果问道:“你这个蒜头多少钱一斤,么样卖哩?”。张妈:“十元一斤,还是老样子”。妇女:“还十块钱,前两天才七八块的,便宜点,便宜点”。张妈微微别了一下嘴,摇了摇头道:“那不行,卖不了”。妇女蹲下身子,熟练地在圆篓里面挑来挑去,这掰一下,那掰一下,道:“那八块钱一斤吧,行的话,我就多买一点”。张妈不情愿的将塑料袋递了过去。袋子里零星的几个蒜头在秤上称了称。妇女扫了扫二维码之后,交易便算完成。
中午的话,找个小树荫底下,张妈从圆篓里拿出准备的午饭,这一中午便算是凑合过去了。一天忙到什么时候呢?没有固定时间,累了就回去。从早忙到晚的话,大概能挣15块钱左右。
一阵繁杂的汽笛声过后,在一个人流众多的街道口。李叔,看了看手中的传单,理了理,习惯性地抽出一张,发给了路人。他头发稀疏,皮肤黄中泛黑,显着有几分疲劳,不过一声:“谢谢”,却喊的铿锵有力。虽烈日炎炎,但站在广告牌的阴处底下,还算相对轻松。看似简单随意,却要时时留意巡检的人。工作虽说差强人意,却也能勉强生活。
这一份工作任务也是李叔费九牛二虎之力在各种兼职群中寻来的,只要上面一有任务下来,李叔便随时待命。因为这种任务并不是每天都有,好的任务一天一百,差的任务一天七十到八十左右。工作时间在早上八点半到晚上七点,中间留有一个小时的吃饭时间。李叔时常抱怨:“周围的午饭真是贵死人,一顿都要十几块”。所以他的日常午饭也就以一碗面来对付了。
继续往前的不远处,大学旁边有一个人行天桥。窄窄的马路上屹然架着小小的天桥,桥上面楼梯高度不一,红色的油漆好似刚刚刷过。烈日炙烤的桥上却坐着一位四五十岁的大叔,他前面摆满了新鲜的水果,地方虽小,却摆放了:菠萝、草莓、葡萄、桑葚等众多水果。薄薄的塑料盒里水果看似并不整齐,却也感觉新鲜。虽烈日炎炎,却要时刻留意勤劳的城管人员。每每早上11点,大叔便准时的坐在这里摆好水果,迎接学生们的光顾。然而收摊必须要等到学生第二次放学。大叔基本上只会回答学生们对水果的问价购买,其它的都默不吭声,或许想少一些麻烦和事端。
此时正值中午放学,大学里面人来人往,学生们走路急促,有的夹着书,有的相互嬉戏打闹,有的低头苦苦冥思。虽姿态各异,却始终反映着学校应有的书香之气。
一个马路旁边的石墩上,看似六七十岁左右的大爷,头发花白,脚时不时踢着前边的塑料桶。塑料桶内壁布满着黄色的细沙,竟有两只甲鱼,不停的撞击着桶壁。若不是他喊道:“有没有要甲鱼哩?”,还以为是他刚从河里捞来的玩物。然而他的目标客户并不是学生,而是带着孩子的家长。其他人问,便也一概不理。
看似简单的背后,或许蕴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起始虽简单粗俗,往后便也就逐渐深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