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每天写1000字
为什么我们总是热衷于承诺改变却从未改变

为什么我们总是热衷于承诺改变却从未改变

作者: 运营自修社 | 来源:发表于2016-08-21 10:57 被阅读126次
立志.jpg

我高中的时候有一个同桌,每天晚自习他都会在制定第二天的学习目标和计划。每次在制定计划的时候,你能够感觉到,他的神情很认真,很肃穆,好像是在做一件很神圣的事情。但是令人奇怪的是,他做了这么计划,却几乎没有按照计划执行过。因此成绩也就一直没有进步。

回过头来看一下,我们周围有很多这样人,他们每隔一段时间便会立志改变,可是坚持了几天后又会回到原始状态,用不了多久再立志一次,如是反复,却始终没有改变

大脑的盲区:改变的承诺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凯丽▪麦格尼格尔《自控力》这本书中曾提到这样一个观点,我们大脑存在一个盲区,叫做改变的承诺,意思是说大脑会错把改变的承诺当作是改变本身。举个例子来说,经过一晚上的深思熟虑,我终于下定决心减肥,为了更加有效的实现我瘦身的目标,我还制定了一份详细的减肥计划。按照凯丽▪麦格尼格尔的理论,由于这个减肥计划太过于详细,我的大脑会误认为我已经减肥成功。所以,第二天,我最可能做的事情是继续暴饮暴食。

由此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如此热衷于承诺改变。因为决定改变这个过程能够为我们带来快感,让大脑误以为已经改变。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我们在承诺改变一段时间后,会感觉失落,因为大脑的快感消失。

《自控力》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办法来规避大脑的这种盲区,那就是我们需要找出那些真正能够让我们开心的东西,不要把做出承诺改变当作是已经改变,要把行动当作是努力完成目标的证据。还是减肥的例子,可以对任务设置奖励,比如说我每天的计划是跑3公里,那么在我完成3公里的跑步计划后,就給自己一定的奖励,比如说看一场电影,奖励自己的减肥行动,而不是奖励减肥的决定。

远期未来和近期未来的冲突

知乎大神采铜《精进》中曾提到“远期未来”“近期未来”的冲突。

“在远期未来的视角下,人们更倾向于用抽象概括的方式去思考,因此会比较看重事件对自己的意义和价值。而使用近期未来的视角的人,则习惯于在具体情境中考虑问题,想的更多是如何做,而不是要不要做。”

我们在确定目标的时候,往往是采用远期未来的思维方式,而在实现目标的过程采用的却是近期未来的视角。一旦在实施目标的过程中遇到实际的阻碍和便利的替代性活动,远期未来和近期未来便会发生冲突。比如说,2016年我决心要写一部20万字的小说(远期未来),当我因为没有灵感写不出来时,恰好有电脑游戏可以玩,可能我会选择玩电脑游戏而推迟写小说的计划(近期未来),远期未来和近期未来发生冲突,如此下去,到最后,可能写不了几个字。

针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在制定目标的时候,需要将远期未来的目标更加具体化,增加目标的可实施性,同时还要减少近期未来中的阻碍和提高便利的替代性活动的难度。当我决定要在2016年写一部20万的小说的时候,我可以将目标分解,一个月完成2万字,第一周则必须要完成5000字。为了减少干扰,可以将电脑里的游戏删掉,这样在没有灵感的时候,可能就不会选择玩游戏。

把自己推向未来

在拖延症发作时,我们常常会选择将事情推给未来的自己,寄希望于未来的自己,认为未来的自己能够完成自己现在难以完成的事情。还是说我减肥的例子,当我计划中的夜跑的时间来临近的时候,但是我又不是很想去,可能我就会想,现在的工作太紧了,还有许多功课要做,哪有那么多时间跑步?不如等我这一阶段忙完了,再去跑。等到我忙完之后,可能还会有新的事情成为我推迟夜跑的计划,把计划再次推向未来的自己。

要想规避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正确认识自己,不要把未来的自己理想化,今日事今日毕,不要寄希望于未来。否则等到未来你会发现,未来的你还是你,你一直都没有变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我们总是热衷于承诺改变却从未改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aais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