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者蓝调,似乎来无踪去无影,除了接纳,实在没办法与他对抗。
这一章作者参加了北海道百公里挑战赛,11小时40分钟完赛。
这样的比赛和马拉松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人们在挑战什么?是在挑战自己身体内因无法突破而对跑步产生的厌倦感吗?是在寻找或激活身体内对跑步的那种蠢蠢欲动和兴奋吗?
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参加百公里赛跑的情况,腿疼抽筋,身体肌肉的强烈抗议……
当达到一定高度或心心念念的目标得以实现的时候,内心是否是空的?不知道下一个目标在哪里,失去了奋斗的方向,失去了坚持的动力。
接纳疲惫,接纳疼痛,接纳兴奋,接纳突破,同时也不得不接纳一份厌倦。
闭上眼睛,试图触摸这样一种感受。
百公里竞赛又称为超级马拉松。前面的55公里只是默默的奔跑,维持自己的速度,开始会以为就这样坚持下去就会到终点,事情往往没有想象的那么乐观。
跑过全程的终点线,42公里以后,心里便开始有了莫名的感觉,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对未知的冲动和敏感。
50公里处身体开始略微有异样的变化,肌肉变硬肚子开始饿喉咙开始渴,只过了一半距离,开始怀疑这种状态能到终点吗?
55公里的休息点,更换了衣服,吃了简单的食品,补充足够的水分,尤其是更换大一码的运动鞋,重新调整自己的跑步状态,然后触发。
如果休息时间太长,身体就很难再找到兴奋点。想要休息,想要休息,想要休息,肌肉甚至细胞都在发出这样的呼喊。
感受过这样的时刻吗?确实感受疲惫感,远超兴奋点的时候,如果任其呼喊,那就只能放弃比赛休息了。
在这样的赛道上放弃,应该是经常看见的,但大多数人会选择坚持。
适当拉伸放松肌肉,以便能够坚持完成接下来的比赛。
“苦不堪言,自己仿佛钻过运转缓慢的绞肉机的牛肉一般,虽然有努力向前的欲望,整个身体却不听调配,好比将汽车的手闸拉到了底去爬坡,身体散了架,好像立刻就要分崩离析……”
如果真是这种状态应该弃赛,毕竟安全才是第一位的。
如果弃赛就没有这本书了。
身体各个部位逐一开始疼痛,右腿左腿右膝,左膝。身体处处都在抗议。孤独的炮在痛苦不堪的赛道上,试图拼命的说服身体,各个部位配合祈求,恭维,鼓舞,绅士似乎都不起作用,只能求求他们多多忍耐。
最后不得不拿出自己的法宝,我不是人,是一架纯粹的机器,所以什么也无需考虑,没有向前奔跑。
倘若把自己看作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也许就会在中途因为痛苦而崩溃。
想起了本我自我和超我。 这应该是抄我的意思吧。
肌肉仿佛一个礼拜前吃剩的面包又僵又硬。
坚持的结果是什么?疲惫成为一种常态,为身体自然而然地接纳监管,一再的揭竿而起都不再管用,那便接纳吧。
原来肌肉在和精神做对抗,既然精神不放弃,那肌肉便只能选择接纳了。
如果肌肉不放弃,那精神只能选择接纳了。
在跑道上不时有人超过自己,内心会有压力,怎么办怎么办?
而更多时候跑道上需要超越的是自己的疲惫和痛苦。
我跑过,我在。
所有在跑步过程中积累的精神力量,积累的哲学思想都一股脑涌上心头,帮助完成这次超级马拉松。
而结束不过是暂时告一段落。拥抱着长时间痛苦之后,异常静谧的幸福感调整自己,让所有的平静进入体内。
作者这样评价自己:“体内仍然有那种力量,能主动迎接风险,并且战胜它。这种安心感也许比喜悦更为强烈,体内那仿佛牢固的结构的东西正一点点解开……”
所有这些没有夸大其词,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内心才会有这样的感觉,所有安心感都源自自己体内的力量。
不断超越是神话。人类能创造神话吗?凡人能创造神话吗?
跑者蓝调来了。
无心当中,不知道从何处滋生的厌倦渐渐蔓延。也许是肌肉产生的厌倦,长时间的痛苦之后,肌肉是有记忆的。
精神和身体打了个平手,跑步似乎还在继续,却丝毫都谈不到享受。真的成了一架跑步的机器吗?
对抗这种厌倦,应该是重新发现自己的突破口。作者想要参加铁人三项。
跟着书中的章节一步一步认识作者对运动体验的升级。
这是一种精神能量的提升。我不怀疑在铁人三项中,作者也会创造属于自己的成绩。
常常听见有人说自己是有底线的,那么,人会给自己设置上限吗?是否一直渴望突破再突破呢?这样的突破当然会有身心疲惫的感觉,人的精神力量究竟有多么强大,才能持之以恒的接受这种挑战呢?
一边记录一边思索,不是将想到的写成文字,而是一边写文字一边思索,通过书写而思考,透过修改而深化思考。
这是接纳和突破的过程。
一边接纳,一边突破,一边突破,一边接纳。
所有的感受都是有原因的,接纳它。
接纳的过程中不断洞察自己的局限,身体的局限,认知的局限,创新的局限。
察觉到这种局限,尽力长期保持自己的活力,这不仅体现在跑步上,更体现在写小说上。
闭上眼睛静静的去,想象这样一种场景。
慢慢体验自己内在自身的一种冲动。一边接纳,一边反思,同时在想着突破。
在体验中突破和在舒适区突破,感觉是不一样的。
也许自己的身体和精神早已接纳了当下的舒适,缺少了想要突破的欲望和惯性。
这种突破是一种活力,是坚持做事的源泉,缺少了这样一种源泉,生活便少了创新的机会。
是这样吗?
为什么想重新翻开这本书?究竟想从这本书中获得怎样的体验?
再读这本书和6年以前有哪些相似或完全不同的感受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