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一年,即将体验第三个专业的学习。”大一读了一个半学期多的孩子,在他的朋友圈发了“说说”,并附上了三张录取通知单。我给他留言“不安份”,并发了一个“得意”的表情。或许有朋友要问这是何缘故?其实,这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逐渐试行大类招生,大一第一学期不定专业,在第二个学期再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选考专业。所以,就有了孩子朋友圈里晒出的“不安分”。
一日,和一位好友聊起孩子的教育,当我和他交流了上面的事,他听后说,你孩子身上的这种“不安分”非常可贵。“不安分”是对现状的不满足,是主动抬高标杆,勇于挑战自我,这种意识和态度难能可贵。好友在摆了一大堆的现象后,认真地讲起了他的道理:现在很多孩子上了大学后,大都安于现状,因为大学学习往往是达标性的,不再像高中学习那样带有竞争性,所以,一旦上了大学,多数孩子感受到的是大学生活的惬意和滋润。而正是这种看似舒适的环境和生活,好比温水煮青蛙一样,消磨了年轻人的锐气和进取心。
“这种‘不安分'的意识、习惯和想法,除了学校教育和同伴影响外,受家庭影响很大的,不知道你们做家长的是否平时有意进行这方面的培养?”朋友追问。
我稍加思考回想了一下,告诉他,其实也没有刻意培养“不安分”这方面的品质,只是教育引导孩子凡事抓住机会,在年轻的时候在学习上、做事上不要问结果如何,只要做出最大的努力就可以了。顺从自己的内心,将来没有遗憾。比如,在知道孩子在原来的专业学习了一段时间后,要参加转系考试时,虽然每次为准备选考专业,会有竞争带来的焦虑、压力、烦恼、不安等负面情绪,我们家长即便有安于现状的念头,但在孩子面前从不表达,更不会把想法强加于他,或对这种“不安份”横加指责。而是鼓励他试试看,安慰他:如果失败了就作为一种人生的经历,那也是一种宝贵的财富,但放弃竞争、放弃对新目标的追求,那就肯定一事无成,一无所获。
朋友感慨说,今天的孩子趁年轻,在“不安分”心理的驱使下,不断追求新的目标,进行新的尝试,这样将来他们的路就会越走越宽。家长要注意的是,不要一味地要求孩子不切实际地与顶级人才比,好高骛远要不得。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和自己纵向发展比,经常把自己放到“不进则退”的生活状态中,激励自己不断奋斗;经常“跳一跳摘果子”,从而在进入一个个“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中展现人生的风采,体验生活的幸福。
诚然,安于现状是一种生活的姿态,也是一些人的生活方式,但却不应是设在孩子成长路上的路标。少年强,则国家强;青年雄于地球,则中国雄于地球。作为家长,我们或许不能把孩子送上成长路上的某列直达专车,但我们至少可以支持他们做一个有格局、有情怀的人,呵护孩子那颗“不安分”的心灵,鼓励他们在投身祖国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贡献力量,绽放青春!
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