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戏骨陈建斌演而优则导,拍了电影处女作《一个勺子》,改编自中篇小说《奔跑的月光》。看了电影后,没太明白故事的一些转承,结合原著后,才明白了故事的前因后果,也才咂摸出电影的巧思和小说情节的荒诞。
“勺子”是方言,意为傻子。影片似在讲述一个傻子,也可能是一群傻子。故事说的是在大西北落后农村生活的放羊人拉条子托关系花钱给坐牢的儿子减刑,可惜所托非人,血汗钱花了,但所托之人三哥却没把事办成。拉条子认为没成事就退钱,而三哥不肯退钱,于是一个追一个躲。在拉条子一遍遍往返村和镇的讨钱途中,因好心给了一个傻子饼吃,从此傻子成了牛皮糖,甩都甩不掉。无计可施的拉条子只好四处张贴寻人启事,希望傻子家人看到后能带走傻子。没想到,闹剧就此开场,你方唱罢我登场,轮番来了三波自称是傻子家人的骗子,把拉条子骗得、急得团团转的同时,又令其百思不得其解。如此荒诞的生活,使拉条子近乎喋喋不休地问着周围所有能问的人:为什么那么多人抢傻子?当现实以或冷漠或不耐烦或语焉不详来回应他的问题,拉条子越想越觉得世界的疯狂,而这更反衬出自身与世界的格格不入,最终拉条子带上了傻子留下来的头罩,在一群小孩噼里啪啦掷来的雪球中逐渐走远。
拉条子遭遇的一切,到底是什么惹的祸?电影似乎想要传递的是:拉条子是老实人,而人善被人欺,老实人就是要被人欺,就是一个勺子,所以拉条子才活得如此窝囊。但其实拉条子的善良更多只是表现在遇到傻子时和他分享了自己的干粮,之后拉条子是真心实意想要赶走傻子,即使在担心夜晚傻子会冻死的时候,更多也是出于怕给自己惹麻烦的考虑。之后一系列的赶人失败,更是凸显了拉条子的软弱、犹豫不决和无能为力。影片刻意渲染了旁观者的冷漠、不耐烦和不愿伸出援手,但站在客观角度,这些脸谱化的旁观者并没有实质上的失德,仅仅是一种对麻烦天然的避之不及,对危险的自我保护。旁观者的冷漠无情并不能证明拉条子的善良老实。当然,并不是说拉条子收留傻子是不应该的,只是说收留傻子并不是拉条子的本意,且拉条子在收留傻子后并没有能力将其妥善安顿。傻子大概是落在了人贩子手上,而拉条子经此闹剧,精神也彻底崩溃。故事是以一个善举开始的,而结局却是冰冷的悲剧。
拉条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生活在贫穷的落后农村。他穷、老、无权、无朋友、无见识,与外界的交流几乎靠电视维系,日常的休闲方式也限于打牌。他生性善良、心软、优柔寡断、胆小怕事。这样的一个人,若生活不起风浪,凭他的勤劳可以安稳终老,但只要来阵风,这艘破船会立马覆灭。拉条子是中国广大底层劳动者的缩影,祖祖辈辈在农地里干活,靠锄头力气汗水吃饭,当社会变革迅猛袭来,周遭一切翻天覆地发生变化时,他们被时代洪流远远抛在了后面,他们不了解社会生存的潜规则,看不透世间千奇百怪的荒诞,对如何在这个世界安生立命手足无措。拉条子用自己曾经的生活经验思索着傻子的价值,羊、狗、树、绳一切事物都是有用的,傻子能有什么用?当过往的生活经验无法解答问题,又无法从外界获取答案,等待拉条子的只有把自己逼疯。被这个时代逼疯的老百姓,何止拉条子。
人在历史的洪流中是渺小的,就像春日里一茬又一茬的青草,前赴后继,源源不断,或者说这也是一种天然的优胜劣汰自然规律。生活像个筛子,一层层筛选着符合他标准的事物,而筛选的标准貌似不以道德作为唯一标准。被筛掉的,将无情地消失在这个世界。毕竟资源是有限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当世界不断前进变化,人唯有跟上脚步才能存活。
松浦弥太郎曾探讨过人活着的目的,同样适用于如何活着,或者说是如何更好的活着。寻求心智的成长,在日复一日琐碎平淡的生活中,不失去对世界的好奇,对未知的勇气,对成长的渴望。当风平浪静的时候,蛰伏的人与懵懂的人并无区别,但起风时,唯有疾风知劲草。所以民间祈福,老百姓总是祈求来年平平安安就是福,因为生活经不起折腾。但生活本就是潮起潮落,又如何能永葆一世顺遂?
灵魂和肉体总有一个要在路上。直到死,我们都是需要发育的孩子。蜗居一隅,消磨的不仅仅是生活的激情,更是生存的技能。被动等待虎荡羊群时的无处逃生,不如日日精进,做一只跑得更快的羊。愿你我在这个残酷又温情的时代,能做一个善良又有能力的人。
2016010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