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晓东和太极门人一战之后,瞬间就到了风口浪尖。
徐晓东说“传统武术,太极为首,都是骗子”这句话用在80%的人那里应该是对的。但是剩下还有20%是不认同的,不知不觉徐晓东惹怒了整个武林,虽然他的意思只是打假。用实际的挑战来揭穿一些荒谬的认知和噱头。但是同时也由于他用一种武者粗暴的表达方式,引起相当一部分人的误解甚至反感。
的确,当下的中国武林的环境和上世纪80.90年代已经完全不同了。再也不是那个叔侄兄弟关上门只谈功夫不谈赚钱的年代了。
用行内师傅的一句话说就是:现在讲功夫的人多,而真正打功夫的人少了。打功夫的直接成本是时间,间接成本就是金钱了。
某些媒体不负责任的宣传,加上还有一些“大师”唯利是图,大家印象中的武术,功夫渐渐只是一种中国文化的代名词,仅此而已。
武术的形象,在人们眼中已经不再是一个完整的,就像盲人摸象,摸到耳朵像扇子,摸到大腿说是柱子。
传统武术内容是很广博的, 有内家,有外家,有杂家,大江南北各门各派,每一个门派的武术存在都有他存在的道理,一个门派的成就,一个武者的水平,不能单单看某一方面的。其中有师傅是如何教的,重技,重心,还是重德。也有看徒弟是如何学的,悟性,毅力,坚持。
每一位大师的出现都离不开他的思考和苦练。比如近代的霍元甲,李小龙等。
也有一些人一生都不曾出名,默默无闻,却功夫了得,他们把练武当做一种修行,修身也修心。
很多人不明白中国武术种类繁多,但是没有一种能代表中国武术好好走向世界,反而是空手道,跆拳道之类的闻名于大街小巷。其实这就是中国武术的特色-包容,多歧为贵,不求苟同。
跆拳道和空手道分带,分段来代表练习者的水平。
但是中国武术却不这么来区分,因为共同兴趣的背后,武术早已有了层次或者说境界:
从强身健体,到争勇斗狠,到图名图利,到武术传承,到止戈为武……
武者从一开始选择武术到他所达到的成就,都和动机和领悟分不开。
比如很多人说,好的功夫仍然在中国,只是好的学生在国外。本质说明什么呢?是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没有信心和缺乏信仰。浩瀚的中国武术就好比一座藏经阁,里面藏着大量的武功秘籍,时代变化了,当我们都在为生活而奔波,为了物质而奋斗的时候,我们忽视了我们的文化。
而外国人却视为珍宝。虽然有文化差异,文字障碍仍然一丝不苟的刻苦钻研。
而我们国人却自以为很聪明在掌握了一定基础之后就抛之脑后,日日敷衍,为名为利,浪得虚名,一遇打假不堪一击。
武术从来都是一个悟字贯通始终。达摩祖师从悟中创立少林武学,后人又从悟中放下屠刀。武术存在一个真谛,但是从来没有写下来,这就需要一个个践行者去感,去悟,然后再表达。
这个悟的过程却是漫长的,有人终其一生没有悟透什么是武术。
近代影视中的武术佼佼者,在他们打到一定的境界之后,总是想办法去诠释一个武术的真谛,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是殊途同归。
比如《精武门》李小龙,李连杰,甄子丹三个人都演过,吃瓜的群众只是把它看做一部武打片,但是在他们三个人看然,他们都在用他们的身手,剧本,台词诠释一个自己感悟到的武术真谛。
再看《龙争虎斗》中李小龙和僧人的对话,甄子丹《叶问》系列的每一次结尾致辞。
武术不单是只有输赢,真假,更有包容!
武术也不只是一横一竖。更有一个道字在其中。
老子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就看当下的武者处于哪一个境界,徐晓东也许有一天悟到他自己的武术真谛的时候,回看今天的局面应该又会是另外一种感想吧。
我们从来不缺感触,
我们也都会表达,
但是感触完了马上表达,似乎没有什么价值。
感悟和表达之间,还有一段追寻。只有经历的一段漫长的寻悟,等到一些成熟了,才会有完美的表达。
(以上纯属个人拙见,不妥之处还望斧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