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一个人的睡眠

一个人的睡眠

作者: 消失的士兵 | 来源:发表于2017-11-02 19:16 被阅读0次

          我又熬夜了。

          凌晨三点才睡觉,因为我迫不及待地读完了小说《一个人的朝圣》。这是英国剧作家蕾秋•乔伊斯的第一部小说。

    小说的故事情节很简单,男主角名叫哈罗德·弗莱,六十五岁,性格内向,无宗教信仰,在酿酒厂干了四十五年销售代表,一直没有升迁,然后默默退休,事业上可以说是一事无成。他跟隔阂很深的妻子住在英格兰西南部的乡间,过着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他以为,这样的日子将伴随他一生,直到死神来临。

    一天早晨,他收到一封信,来自二十年未见的旧同事兼老友奎妮。她患了晚期癌症,手术后复发了,估计不久于人世,特意写信和他告别。哈罗德感到震惊和遗憾,随即写了一封回信给奎妮。在去寄信的路上,哈罗德想了很多,不知不觉走了很远。

    因为加油站女孩对他说的一段话“你一定要有信念。反正我是这么想的。不能光靠吃药什么的。你一定要相信那个人能好起来。人的大脑里有太多的东西我们不明白,但是你想想,如果有信念,你就一定能把事情做成 ”,哈罗德开始了一次未做任何准备的说走就走的苦旅:徒步穿越英格兰去探望奎妮。哈罗德打电话捎口信给奎妮:我走路来看你,只要我走一天,你就要活着一天。

    就这样,这个年过花甲的老人,一个人,从英格兰西南角金斯布里奇走到东北角的贝里克,花了87天,共走了627英里。相当于1009公里,从我家到长沙这么远的距离了。

    哈罗德完成了平庸人生的一次不平凡的壮举。这既是一次异常艰辛的徒步旅程,又是一次涤荡心灵的思想之旅。他的这一次旅程被称为“一个人的朝圣”。

    这87天,哈罗德走过了以前从未走过的路程,看到了平时没有留意的美景,遇到了许多形形色色的路人,想起了无数不愿意面对的往事……在途中,哈罗德有过怀疑、有过犹豫、有过害怕、也有过退缩,甚至在离终点只有16英里的地方,他想到放弃。

    他哭着打电话给妻子莫琳,说坚持不下去了。莫琳鼓励他,别停下来,一直走下去。挂上电话,莫琳很担心他能否坚持,可是她更担心,如果这时候接哈罗德回来,以后他会后悔的,后悔再坚持一会儿,就达成了心愿。

    这一路走来,哈罗德从决定独自上路,到因为记者的报道而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再到被别人追捧跟随,继而喧嚣落幕,再次回归寂静,他始终孤独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一次又一次地追问,他终于原谅了父母的无情、理解了妻子的责怪、接受了孩子的离去。而他的妻子莫琳也在哈罗德离开后的孤独中,明白了丈夫对自己对儿子的爱,冰释了夫妻俩多年以来的隔阂,找回了丢失多年的爱情。

    在哈罗德一个人的旅程中,哈罗德和莫琳除了学会了坚持,还学会了放下,学会了原谅。放下过去的一切,原谅所有的错误,珍惜身边的人。他们重新携手面对生活,对未来有了梦想和期待。

    蕾湫的叙述平和温馨,文笔细腻动人,故事简单但是并不乏味。文中有许多关于人性和亲情、爱情以及友情的思考,值得身处闹市喧嚣中的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

    在阅读的过程中,许多场景都能引起我的共鸣。那些彷徨后的咬牙坚持、失落时的自我否定、无助时的痛苦哭泣、人群中的孤独感觉、喧嚣中的渴望宁静、骨子里的不甘平庸……哈罗德其实就是你,就是我,就是和我们一样的普普通通的人。

        “海浪依然前赴后继地投身于海岸,越推越高。带着这么大的能量,用尽精力,穿洋过海,载舟驶船,最后的结局就是成为她脚边的一团泡沫。”我想,正是那些拼尽全力撞向海岸的浪花成就了海洋的波澜壮阔和汹涌澎湃,如果没有这些最终归于一团泡沫的浪花,辽阔的海洋不就是一潭死水吗?这一潭毫无生机的死水和从来没有努力过的寡淡人生是多么地相似啊!

    我庆幸我坚持了下来。

    这本书,我看到了——这个社会。

    包括这个社会的黑暗,这个社会的“规则”,以及当真的沿着我们心中的走向之时——社会将会出现的恶果。

    城市之光,社会,暴力,教化。扶不扶,暴走团,篮球场争夺战,睡觉的公务员,排队只针对老百姓的咆哮姐。

    这个城市正需要一缕强光,去照亮内心的邪恶,用民意的方式制裁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事。以此发泄我们心中的不满,厌恶,魑魅魍魉到处横行,唯有城市之光。

    亦正亦邪。正则为他解决了很多我们现在社会“不能”、“无法”解决的问题,为社会扫除了一些坏的东西;恶则为他的行为本身不是正义的,没有人有权利私自去终结其他人的生命。

    那么到底是以命抵命公正,还是无死刑公正?我第一次对废除死刑的观点产生了动摇。

    社会就是个容器,我们每个人生活在其中,孕育其中并孕育着这个缸中的东西。然而当缸里全是恶瘤,用刀子切除是最快、最有效、亦是最好的方法。绝对是最好的办法。

    当社会本身就是暴力,我们是否应该以暴制暴?暴力往往是最快速的方式,教化才是服帖人心之本。不是靠洗脑,而是靠感化。人性善恶参半,只有当制度做足,善的一面才会得到更好的展现。

    当我们发现无人可怪的时候,我们开始怪制度。

    制度——我们中国人,只有当侵犯直接侵害到我们头上之时,才会出声、才会反抗;而其他,就算不合心中的正义,依旧是冷漠。中国怎么了?我们为什么这么懦弱?我为什么这么懦弱?!问题到底处在哪里?!当我们为了心中的善说一句话,很多时候收到的——就是惩罚。

    典型的条件反射。

    正义有时,不是民意

    那究竟什么是正义。我以前一直以为,民意就是公正;当民不再理智之时,当民积攒了太多的愤怒而开始迁怒于一点之时,至少,这时就是不正义。

    究竟是怎么了?这就像一个恶的循环。上行下效,轮回往复。

    光明总会到来,可光明太远,我有些着急。

    懦夫

    是非曲直,善恶,在我心中都清晰起来。虽然城市之光的“决人之绝”不是我所认同,而且我也没有缕那个城市之光的勇气和能力,但至少,我可以坚定自己内心的底线。

    在这个社会面前,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一个懦夫,但请允许我保留信仰的权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个人的睡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aeap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