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天,20230817,116--134页,30分钟
今日读家书3篇,十月二十六日致四位老弟书,最爱,读之复诵之,三遍而不舍。
四弟曾国璜嫌家中太吵,想外出找个清静的地方学习。关于读书的环境重要不重要,曾公说,“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看来,有志向,在哪都能读书。
六弟曾国华曾抱怨命运不好,遇事不利,曾公深以为然,但也劝慰其不要屈于小试,要立大志,谋远虑。他在信中写道,“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蛮夷猾夏,则忧之;小人在位、贤才否闭,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则忧之。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
说到读书,曾公觉得读书者一定要在《大学》上下功夫,《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以,曾公觉得读书就是要“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很有道理。
谈到《大学》八目,曾公最认可其二,格物和诚意。他说:“格物,致知之事也;诚意,立行之事也。”可见,格物的功用是自知,而诚意则是力行的根本。先生举自己身边朋友的例子,很值得学习。“倭艮峰先生则诚意工夫极严,每日有日课册。一日之中,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一言一默,皆笔之于书,书皆楷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