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角落,一个本应是心灵港湾的地方。我们每个人都有家,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幸福。家是我们爱之最深地方,也可能我们被伤得最深的根源。
武志红的《为何家会伤人》让我了解了家的阴暗面,看到了自己性格缺陷产生的根源,一本直击心灵的书籍。发现问题。不是回避它,而是寻找问题产生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有所改善。
这本书写得实在是太好了,结合我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及这几年做高中班主任的经历,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好好看看这本书。因为在这本书中,每个人多多少少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让你更好地认识自己,直面内心的脓包,戳破它,虽然会很疼,但是你可能有所成长。
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父母关系亲密而和谐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
但在我们中国,传统的家庭中,亲子关系经常处于中心,而夫妻关系则被放在边缘。这样就很容易产生一系类的问题。
当父母关系不和谐,妈妈得不到来自爸爸的爱与关注,她在家庭中的存在感不强,她就很容易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儿子身上,把儿子当成一个情感的替身,过度地关注儿子,干涉孩子的方方面面,儿子的精神负荷会比较严重,他很想,但是很难去脱离母亲的掌控,这样的男人,以后即使是成家,母亲与老婆也比较容易产生婆媳大战。
如果父母关系不和谐,并且父母有重男轻女的观念,一个女孩成长在这样的家庭中,那么这个女孩子要么经常被父母忽略,要么受到父母的虐待,她的安全感就很匮乏。变成一个比较自卑的人,成家以后,容易把她与父母的相处模式,带到新的家庭中。在不幸中,轮回。
图片来源:网络如果她生的是女儿,那么她与女儿的关系一般不太好,她会把“内心那个不被接受的小女孩”投射在女儿身上,对她处处挑剔、处处不满意,实际上,只是她内心的小女孩得不到爱,她不懂得该怎么去爱别人。因为父母不喜欢自己的女儿身,使她本能的厌恶自己,最终做了一些伤害孩子事情。
中国传统的观点认为孩子三岁之前,什么都是不懂的,你要怎样对他都可以。但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一个人的安全感恰恰是在三岁之前就建立起来的。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0~1.5岁是孩子建立安全感最重要的时期,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平时多抱抱孩子,亲亲他是非常重要的。
幼年时期,父母必须用无条件的爱来为孩子打造一个安全岛。心中有了安全岛,孩子才有信心去面对外面的世界,和人交往。因为他深信,当他受伤了,他可以回到这个安全岛来疗伤,然后才有勇气重新出发。
这几年做班主任,根据我和学生的交流发现,很多孩子都与父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最常见的问题,就是他们心中的兴趣爱好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与支持,得到更多是讽刺与打击。孩子们是善良的,一方面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爱与认同,另一方面他们的内心又为受到的伤害而痛苦。
我们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中国社会,我们中国人不习惯于表达爱,父母总是人为一表现对孩子的爱,孩子就会变坏。并且我们的父母基本上都没学过心理学,他们只能把从父母那里学到的那一套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他们很少去反思自己教育方式到底有没有问题,如果孩子出了问题就简单归结为孩子不听话。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经常是不平等的,我们对待孩子没有看成“我与他”,而经常看成“我与它”,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所有物。感觉要怎样对待孩子都是可以的。
却很容易让孩子在无形中就受到了伤害。
图片来源:网络小A从小就是父母眼中的乖宝宝,很可爱,也很贴心,父母和老师都很喜欢他。但是进入青春期之后,小A与父亲的关系变得非常恶略。小A不想和父母说话,经常回到家里就把房门关上,沉浸在网络游戏的世界了。进入高中,成绩一落千丈,对于父亲的管教,他用沉默与倔强对抗着。他爸爸被气得无可奈何,甚至有时,会说:“恨不得掐死他”。
实际上小A的问题并不是一两天形成的,他性格的形成与父亲的教养有着直接的关系。小A的父亲是一个比较强势的人,所以小时候,孩子不太敢在父亲面前表达真实的想法,表现得比较顺从乖巧。但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他的自我意识已经比较强烈了,他希望自己的事情能自己做主,但是父亲则否认了他的选择。
他想留在以前的学校读书,可他父亲觉得他以前的学校高中不是很好,所以帮他转入了另一所教学成绩更好的学校。但原来的学校有小A最好的朋友,父亲不顾他的意愿,硬要帮他转学。小A在心中对父亲的不满积蓄到了顶点,他用自暴自弃的方式来对抗父亲。小A的内心想,“你可以决定我对哪所学校,但是你无法决定我怎么学。我偏不好好学。”
实际上小A是一个很善良、很单纯的孩子,只是父亲简单粗暴的对待方式令他难以接受,所以他通过自己的方式向父亲抗争,并且不停地封闭自己,不和身边的新同学有更多的交流。
后来,我无数次,找他谈心,让他有一个排解心理委屈的出口,并且开导他应该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而不是用破罐破摔的方式来报复父母。他有所触动,有所改变,但是他与父亲之间的节,还是只有他们自己才能解开。
武志红说:“父母关系才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模版,而且也是孩子以后进入社会、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模版。”我们在对待孩子的时候,应该把他当成一个平等的个体来尊重。要去用心感受,并且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不要以爱之名绑架他们的自由与精神。
“生命的价值在于选择,但做父母的常常忘记这一点,他们不让孩子去做选择,总是忍不住要替孩子做选择。”曾奇峰说,“但是,如果父母什么都要替孩子做主,那么无异于在杀死孩子的生命。”父母能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是:自由与爱。尊重孩子的选择,默默地祝福他们,你只要给他们加油打气就好了。引用书中的一句话来作为文章的结束:“家是港湾,爱是退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