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路篇13-20.21

作者: 老彭有话 | 来源:发表于2018-11-29 08:02 被阅读8次

13.20[传统为13.4]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译文】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庄稼汉。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花,孔子说,我不如花匠。

樊迟出去后,孔子恨恨地说,真没出息啊,樊迟!“上”崇尚礼,那百姓没有不恭敬从命的。“上”崇尚道义,那百姓没有不服从听命的;“上”崇尚诚信,那百姓没有不一片真心的。达到这样的情况,四方的百姓就会携妻带子投奔而来,怎么会用到自己种庄稼?

【老彭有话】对于樊迟问“稼”问“圃”,孔子非常生气。这我们能从对话中“听”出来。想想也对,孔子开办的学校那是培养“政府官员”的,那里是传授种田技艺的。学这些不应该到“孔子学院”,而应该到“农学院”才对。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孔子就是应该生气。

读完全文,我们发现樊迟之问“稼”问“圃”,也不是为了自己想学一门技艺,而是想由此达到全国的富足、昌盛,使“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但孔子的想法和他不一样,孔子是从另一个层面,从“礼”、“义”、“信”三个方面来达到“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的结果。

“上”一般是指国君,但这里樊迟不可能做到国君,只能在学成后做为一个政府官员,成为上流社会的一员,但因此把“上”翻译成“上流社会”,文章也就一点味道也没有了。翻译成“统治者”或“统治阶级”也是这样,所以干脆保留原文的“上”。这就是现代白话文有时在古文面前矮一截的地方,过于直白时缺乏古代的韵味。


13.21[传统为13.19]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①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日常行为大方,办事稳重牢靠,为人忠诚可信。这样的人就算是到了蛮夷之邦,也不会被人嫌弃的。

【老彭有话】“虽之夷狄”里的“之”,按“到”解,可作此解。如果理解成“就算是蛮夷之人,也不会被嫌弃”,也能说通。反正孔子在这里强调的就是做人要“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这样的人到哪里都能行得通、吃得开。

【注释】①之,至、到。

相关文章

  • 论语·子路篇13-20.21

    13.20[传统为13.4]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

  • 《论语》子路篇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子路问如何管理政事。孔子说:“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劳。...

  • 《论语》子路篇

    一、子路其人 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只比孔子小九岁,是侍奉孔子最久的弟子。子路是《论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学生之一...

  • 13.1

    ❤️ 国学爱 爱国学 ❤️ 传统文化每日分享 ❤️《论语》十三.子路篇 【原文】 13.1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

  • 13.3

    ❤️ 国学爱 爱国学 ❤️ 传统文化每日分享 ❤️《论语》十三.子路篇 【原文】 13.3 子路曰:“卫君[1]待...

  • 《论语-子路篇》13.20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

  • 《论语》| 子路篇(十三)

    1.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2.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 《论语》十三:子路篇

    [原文]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 孔子政治见解的不足之处

    《论语》的子路篇记载了孔子说(症见):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子路问怎样治理政事。...

  • 成功就是简单的事重复做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这是《论语.子路篇》,原文解释是:子路问如何治国理政,孔子说...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子路篇13-20.2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afx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