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李镇西《自己培养自己》第13天

读李镇西《自己培养自己》第13天

作者: 静迎 | 来源:发表于2023-07-25 23:10 被阅读0次

更加真实丰满的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的人道、人情和人性是跨越民族的共同追求,人的发展和人的幸福是超越时空的永恒主题。只要人类存在一天,教育就会薪火不灭;而只要教育不消失,苏霍姆林斯基的魅力就不会衰退。对我而言,追随苏霍姆林斯基是没有止境的“神圣之旅”。虽然教育之路荆棘丛生,但只要行囊中有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我们就永远不会孤独。

一本书,一个世界,一位苏霍姆林斯基成为教育丰碑的缔造者,并不是因为他手里有神奇的魔法棒,而是因为他心里有学生,懂得教育的真谛。工作不是你觉得做得好才好,而是工作作用于它所对应的对象,而这个对象对你的工作满意。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也应该时刻反思,这样才能不断成长。

教育之爱,呼唤民主与智慧

教育之爱应该是充满民主精神的爱。民主的核心是对人的尊重,因此充满民主的爱同样意味着“尊重”——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权,尊重学生的创造力……当然,与此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尊重他人。特别要指出,这里的“尊重”还包括对规则(法律和规章制度)的尊重。因此,必要的教育惩戒也是充满民主之爱的固有要素。

卢梭在《爱弥儿》中这样写道:“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一个有真正民主之爱的教育者,应该在某种意义上把自己变成孩子,即学会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兴趣去探寻,用孩子的情感去热爱。唯有如此充满民主精神的爱,才能培养出真正同样具有民主情怀和博爱之心的公民。

真正富有教育之爱的教师必须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丰富的学科素养和高超的育人艺术——这些最后都体现于如何带班,如何上课,如何谈心,如何家访,如何个性化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如何化险为夷地处理每一次突发事件等智慧。离开了这一切,空谈对学生的爱是没用的。

没有民主的爱,是专制的“爱”;没有智慧的爱,是愚蠢的“爱”。唯有民主与智慧的爱,才是我们需要的教育之爱。从这个意义上,我愿意重复我在《爱心与教育》中的一段话:“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必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童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爱心。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把好书化作自己的灵魂

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读散文使人宁静,读小说使人认识社会和人生;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阅读究竟有没有用,取决于阅读者是否把好书化作了自己的灵魂?这里所说的“化作自己的灵魂”,不是用别人的思想取代自己的思想,所谓“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而是经过吸收消化后有机地融入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读好书关键要“读出自己”,或“读出问题”。所谓“读出自己”,就是从书中读出相似的思想、情感,熟悉的生活、时代等等,这是共鸣、欣赏、审美,就是“把自己摆进去”;所谓“读出问题”,就是要读出不明白的地方、不同意的观点等等,这是质疑、研究、批判,就是“与作者对话”。

我也想像李都是一样提醒自己:尽管我也许一辈子都只是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但这不妨碍我在三尺讲台上通过语文教育传播人类文化精华,以行使一个知识分子推动社会进步的神圣使命。

引导学生在课文中读出‘自己’读出‘问题’,就是让学生与作品在精神上融为一体。”那么作为教师,我们的阅读同样应该是让自己“与作品在精神上融为一体”。唯有这样,我们的阅读才真正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也让作者的思想情感化作了我们的灵魂。因为“从来就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

教育和读书不是相互独立的两件事,反倒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也正是大批教师利用假期和平时不断为自己充电的原因。我们都希望不断成长,以更好地带领学生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拔节成长。这里不单指学习,还有做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李镇西《自己培养自己》第13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agh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