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天上无明月,人间无明月”。
霍达在此书的尾记中写到创作一本五十四万字的书的确不易,为何不易。娴熟的文笔,扣人心弦的情节,以感动人。刚开始看《穆斯林的葬礼》的时候,读此书之自己对穆斯林的文化风俗的了解或许也只是星星点点,自然而然可能就以为这本书可能也只是为了介绍穆斯林而写穆斯林,可读完之后并非如此。
本书篇章的结构以韩子奇这一“玉王”而引出,将韩子奇中年前的经历以及韩子奇中老年的经历进行篇章穿插,一篇过去,一篇现在。如果要仔细去思考作者的用意何在,我想,也许就是为了到最后将韩子奇的一生所牵引出来的人事物推向高潮吧。子奇接触雕刻玉器、认梁为师、奇珍斋的振兴、抗战时期的离乡、君璧与冰玉的纠葛、新月的出世、北京大学里新月与楚雁潮的相识、新月与楚雁潮的爱情……
![](https://img.haomeiwen.com/i4887505/eaa66339c3ba8a58.png)
子奇与君璧的婚姻,没有爱情。因师傅的突然离世,子奇为一心振兴奇珍斋,之后与亦清之女君璧结为夫妇,因抗日战争的爆发,子奇为了保护自己心爱的玉最后背井离乡,与君璧的妹妹冰玉前往了英国。燕京大学的一名大学生,在当时的时代里拥有与众不同的意识与思想,与传统穆斯林“回回”的君璧相比,她一腔热血,赤忱之心。读此书的过程中,心中无数遍反想为何君璧如此霸道,掌控力的欲望为何如此强烈,也许这正是传统的“回回”,对《古兰经》的坚守。为人耿直的她,直言出口,不计一切,与新思潮的冰玉相比,她缺少了与时俱进的思想。三个人的情感纠葛,令君璧二十多年来对子奇的厌恶原因,还有新月——子奇与冰玉之女。
新月幼年的时候随着抗日战争的结束与父亲母亲回到了北京,却因上一辈的情感纠葛,最终母亲离开了她。十八岁的新月凭着自己的能力最终考进了北京大学的外语系,专读英语。十八岁应该是青春正好的年龄,她善良、正直、美丽。但是在她的十八岁到二十岁里,发生了太多太多。她原本以为自己可以大学毕业,完成自己的翻译梦想;她原本以为与楚老师的相遇,是如此顺其自然却不失交流与沟通;她原本以为自己的努力,最终可以换得妈妈的疼爱。可是最终,她因为心脏病,在二十岁正好的年龄,离世。新月刚出生的时候,身处异国的子奇与冰玉看见了天上一轮新月,将自己回乡的真切盼望寄托在了新生之女身上,取名为“新月”。二十年,子奇在家中不断忍受着君璧的冷嘲热讽,君璧月新月的忽冷忽热,最终在新月病倒之时秘密将不再隐瞒,新月怀着对亲生母亲的思念,对楚雁潮的爱情,在病床上双眼发黑发力喊出“楚”字,在她临走的时候,最终也还是没有等到见自己心爱的人最后一脸。
新月与楚雁潮的爱情,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正因有了北京大学,才会有新月与楚雁潮的相遇。他们的爱情,充满了文学,充满了梦想,充满了爱意。他们共通文学,谈论英语,谈论自信,谈论未来,他们拥有一样的梦想,他们一同完成了鲁迅著作的翻译。《梁祝》的小提琴曲,他们最爱的曲子,在新月离世的十三年后,那一片穆斯林的墓地已成为了一片新地,一位四十多的中年男人仍然在新月曾经的墓上为她奏起《梁祝》。
阻隔、不舍、离开……婚礼、葬礼、生辰……书中将新月与楚雁潮的爱情描写的令人心生遗憾,将子奇、君璧、冰玉三人之间的感情纠葛描写的令人反思,当穆斯林与新时代思想的进行冲击的时候,有人固守,有人变通,有人全改。三代人的命运,只为梦想与事业。变迁兴衰,命运沉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