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原文
太阳光从窗外射进来。在光当中,看得见极细的尘屑在那里浮动。一股暖气薰得我周身舒服;过了一会儿,竟觉得热烘烘了。
一阵清香拂过我的鼻头边,摆在桌子上的一盆兰花有三朵开了。碧绿的花瓣,白底红斑、舌头一般的花蕊,怪有趣的。兰叶的影子描在白墙头上,就同画幅上画着的一般。
我走到庭前,看见阶石旁边的一个泥洞里出来三个蚂蚁。它们慢慢地前进,走了一段便停一停,仿佛在那里探路。又有一个蚂蚁出来了,它独自爬上阶石,在太阳光中急速地前进。
什么地方传来蜂儿嗡嗡的声音?我抬起头来寻,寻不见。可是听到了这声音,就仿佛看见了红红白白、如山如海的花。
我走出了大门。细细的柳条上,不知什么时候染上了嫩黄色。仔细看去,说它黄色也不对,竟是异样可爱的绿。轻轻的风把柳条的下梢一顺地托起,一会儿便又默默地垂下了。
柳树下的池塘里,鱼儿好快乐呀!成群地游到这边,游到那边。白云、青空以及柳树的影子,都在水中轻轻地荡漾。一幅活动的画图!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不自主地说:“完全是春天了!”
赏析之一:走走停停,字数不愁(被严重低估的夹叙夹描)
《春天》所写之事非常简单:作者离开室内来到庭前,接着又走出大门,意识到春天完全到来了。
你看,只用三十个字,就全部说完了。小学生写作文时,也常常会说:“都说完了,没东西了啊!”
这不能怪他们,因为他们压根儿不知道“夹叙夹描”手法。不单是他们不知道,很多高中生也只知道“夹叙夹议”,却从未听过“夹叙夹描”。
被严重低估的夹叙夹描,其实就是在叙述中穿插描写。叙述,即讲述事件在时间中的变化过程,像一条动态延伸的线条;描写,即描摹物体在空间中的情态状貌,像一幅静态呈现的画面。
语言文字本身,也是像线条一样排列的。因此,从线条转化到线条的叙述,几乎是大脑的本能,每个孩子都能轻松掌握。而描写,则需要把立体的内容压缩成线条状的文字,显然是反本能的,唯有经过多次训练才能熟练掌握。
现实世界中,时间和空间互相依存、互相交叉。文章中,叙述和描写同样如此。只需记牢一个极简模型,即可掌握夹叙夹描手法。
这个模型,就是《春天》中的“走走停停”法——走到窗前,停下来观察,看到了阳光、尘屑、兰花,感到了温暖,闻到了清香;走到庭前,停下来观察了四只蚂蚁,听到了蜜蜂的声音,联想到了大片的花朵;走出大门,停下来观察了柳条的形状、颜色和动作,目光向下移,又观察了池塘中的鱼群、倒影。
小学生写记事、游记类作文时,可以直接效法《春天》,让文中的人物放慢动作,甚至完全停下来,然后用“视、听、嗅、味、触”五种感觉进行观察描写。
用熟此招后,只要先叙述出几十字,再有意识地穿插描写,就能一口气扩出几百字。
赏析之二:充分发挥眼耳口鼻的作用
写文章,不能闭门造车。一定要走出去,通过观察而产生感受,继而产生感动,有感而发才是下笔的动力。
要写一篇好文章,首先要学会观察。观察要将“次序”和“感官”结合起来,按顺序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再从远到近,或由高到低的去细致观察和感受。在观察的同时,就可以充分利用眼、耳、口、鼻、手等感官的作用。也就是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必要的话,也可以去品尝,这样真实地感受过,就一定能产生感动或联想。
叶圣陶写《春天》,分别以感受到温暖的阳光、闻到一股清香、看到一群蚂蚁、听见嗡嗡的蜜蜂,以及走出去看到柳树的新芽、池塘里的鱼儿等,来逐一写成。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过,就一定能从观察的事物中,发现很多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就从看、听、闻、触摸里产生,将这些感觉写出来,文章就生动了、丰富了。
1、观察时,充分运用眼耳口鼻
不会观察、思考,就难写出好文章。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看,还可以闻、听、想,将之结合起来,就能发现事物的规律或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有了这些细节,文章才真实,感受才深刻。
《春天》共分为6个段落。每一个段落都分别以不同的感官感受来写,写出了春天的模样。
例子:
第一段:从阳光出发写感受(在光当中,看得见极细的尘屑在那里浮动。)
第二段:写闻到花香的感受(摆在桌子上的兰花有三朵开了,兰叶的影子描在白墙上,就同画幅上画着的一般。)
第三段:看到了蚂蚁搬家(仔细写了蚂蚁搬家时的路线、天气,队伍等。)
第四段:听见蜜蜂联想到了满园花香。
第五段:走到池塘边,看柳树、看池塘的鱼儿、看池塘中倒影的白云。
这篇文章的结构简单,清晰,直接分段写春天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想到的。掌握这种文章结构,通过充分观察,也能写出好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