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管理智慧之五
■ 湖 山
老子在论述“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时,有一个重要的主张,他认为执政者应该“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让天下万民通过自我管理,得到天下大治。
老子在《道德经》第17章中说:“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意思是最高明的统治者,百姓只知道有他的存在。次一等的,百姓会亲近他、赞颂他;再次一等的,让人三感到害怕畏惧;最差的,百姓会轻蔑他、咒骂他。如果统治者不讲信用,百姓就会对他不信任。高明的统治者,看上去很悠闲,轻易不开口。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会说,那是我们自己干成的呀!
老子在这里描绘了一种理想的政治,这种理想的政治是怎样的呢?《帝王世纪》中记载了帝尧之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五老人击壤于道,观者叹曰:大哉尧之德也!老人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种情景,是对老子“百姓皆曰我自然”的最好图解。
老子是想回到帝尧时代吗?这在当时显然是不现实的。那他为什么要极力推崇这种原始的政治呢?这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现状来理解。
老子当时看到的社会现象是“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而统治者却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挥霍,不断加重对百姓的压榨搜刮,而老百姓动辄得咎,弄得民不聊生。为了防止百姓的反抗,又制订许多严酷的刑法。老子毫不掩饰地指出:“民之饥,以其上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国家难以治理的原因,是统治者“有为”,所以老子提倡“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并不是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而是为了宣扬他的“无为而治”,老子提出的“无为”,是针对统治者的“有为”的。西汉淮南王刘安一针见血地指出:“用己而背自然,故谓之有为”,那些统治者为了一己私利,违背自然规律,所以称之为“有为”。他们的有为,就是那种大兴土木,穷奢极欲,巧取豪夺,以残害人民的所作作为。胡适先生也认为,老子的无为主义,“是当时政府不配有为,偏要有为;不配干涉,偏要干涉。所以弄得‘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为了劝诫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老子对最高统治者治理天下的做法、成败、得失,一一作了评价,并明确将统治者分为了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最高明的统治者。就是百姓知道有这么一个人存在,承认有这么一个领导,但好像跟百姓没有多大关系,因为他们治理国家不是为了一己之私,不是贪图享乐,不压榨百姓,不干扰百姓正常的生产生活,老百姓与政治相安无事。这样的统治者就像帝尧一样,实行的是无为而治,君王无为,百姓就可以安居乐业。
然而,老子所推崇的最高明的统治者,事实上并不存在。
第二个层次,是以德治国的统治者,就是孔子所讲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种统治者能够施仁政,政治比较清明,治政不会瞎折腾,重视发展社会经济,具有一定的民本思想,对百姓不会过分压榨,不会过多地干扰百姓的生产生活,能让百姓“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西汉初期的刘邦,唐初的李世民,就属于这一类的统治者,就是能让百姓亲近他,歌颂他的君王,这种统治者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为数不多。
第三个层次,就是那种“有为”的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使臣民都感到害怕、畏惧的人。秦始皇就是这一类统治者,他焚书坑儒,严刑峻法,“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徒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秦始皇的暴政统治,使天下苦秦久矣。民众纷纷揭竿而起,反抗秦朝的统治。刘邦攻入咸阳后,废除了秦朝苛峻繁琐的法令,深得民心。随后又推行无为而治,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使社会经济得以复苏发展。
第四个层次,就是那种胡作非为的统治者,治政毫无章法,人民都咒骂他,夏桀就是这样的统治者。在他统治的后期,居功自傲,耗费巨资建鹿台、造酒池肉林,修建豪华的宫殿园林,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使国库空虚。他刚愎自用,听不进正确的意见,对反对他的人使用炮烙酷刑,杀比干,囚箕子,疯狂镇压人民,作恶多端,臭名昭著,失去人心,众叛亲离。夏朝的百姓指着太阳恶毒地咒骂他,如果太阳什么时候会灭亡,我这个月亮愿意与你同归于尽,这就是成语“时日曷丧”的由来。后来成汤打败了夏桀,将他流放于南巢,夏桀最后在鹿台自焚身亡。
分析了四类君王的成败得失之后,老子认为一个好的统治者要做到两点:一是要讲信用,言必行,行必果,做到取信于民,如果你做了失信于民的事,百姓就不会再信任你了。二是要“贵言”,“贵言”不是不言,而是不要夸夸其谈,不要轻易发号施令,少指手画脚,少干扰百姓正常的生产生活,多给百姓一些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空间。
要想成为“太上”,取信于天下,就要顺从自然,让万物按照各自的自然规律生长,让百姓安排自己的生产生活,这就是道。事情成功了以后,要让百姓觉得,是我们自己干成的。
王蒙先生说:能让老百姓觉得是自己在办好自己的事,这就更理想了,这就是自己解放自己,自己救自己。
为什么这样说呢?为政之道,要懂得民心可用,为政者再高明、再伟大,力量都是有限的,而能够调动民众的积极性,力量就要大得多。不懂得这一点,他的治政就不可能成功。什么时候老百姓有能力办好自己的事,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能为自己办事不受干扰,这个国家就大治了。
老子的主张,虽然有理想主义的成份,但却是治政理念的进步,他的“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蕴含着人性化管理和自我管理的思维,对于我们现代的行政管理、企业管理仍然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和借鉴意义。
传统的观念认为,企业管理的职责就是监视、监控、督促下属工作。事实上,一个聪明的管理者,是不用对员工进行管控的,宝洁公司就是最好的证明。
宝洁公司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接触“自我管理小组”的概念,实行自我管理40多年,当时他们就认定这是主要的竞争优势,并把这一管理方法视为商业秘密。
宝洁公司的办公室、休息室都是开放的,员工随时可以到休息室去放松一下,喝杯咖啡。也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唯一的规定就是,不能在工作地点吃东西或喝饮料,也没有人规定喝咖啡的时间。他们不怕员工偷懒,这些问题由 员工自我约束。办公室、休息室全部都是开放的空间,所有经过的人都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里面的一切,离开自己工作的地方,别人都看得很清楚,这样他们就会自我约束了。
宝洁公司总经理说,让公众注意每一个人的行动是最好的管理方法,而公司不必为此付薪水。
管理者不要去监督管理员工,每个人都会在各种各样的原因下自己管理自己。这不是要削弱管理,而是管理观念的变革,使管理变成以人为本,引导员工实行自我控制,自我管理,在公司形成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这大概就是老子“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理念,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实际运用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