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把一个人写得活灵活现
文学作品的核心价值是写人。把主人公写成“特殊人物”乃至“典型人物”,是文学作品的主要目标之一。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是经典作品得以流传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典型人物终极指向脸谱化。
“脸谱化”要求人物性格特点鲜明。每一个人物呈现出来的都是独特人物性格,才能让观众印象深刻。采用精简式语言来暗示、反映、表现、烘托,运用动态的、快节奏的语言,进行简笔捕捉。这样,语言艺术留下了空白,也留下了刺激型反应场景,读者与作家可以在这当中有效互动。
语言艺术留下了空白,也留下了刺激型反应场景,读者与作家可以在这当中有效互动。
一 用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细节,让整个“时间”放慢,让“空间”放大。细节不是整体性描述,不是抽象的“脸谱化”,而是丰富性、具体性的体现。这种丰富性放慢了时间,让语言速度和节奏慢下来。
简单地说:抽象、归纳加快节奏,细节让节奏慢下来。
村上春树的成名作《挪威的森林》,开头描写那位中年男人在飞机上的遐想:
三十七岁的我坐在波音747客机上。庞大的机体穿过厚重的雨云,俯身向汉堡机场降落。
今天,我仍可真切地记起那片草地的风景。连日温馨的霏霏细雨,将夏日的尘埃冲洗无余。片片山坡叠青泻翠,抽穗的芒草在十月金风的吹拂下蜿蜒起伏,逶迤的薄云紧贴着仿佛冻僵的湛蓝的天壁。凝眸望去,长空寥廓,直觉双目隐隐作痛。清风抚过草地,微微拂动她满头秀发,旋即向杂木林吹去。树梢上的叶片簌簌低语,狗的吠声由远而近,若有若无,细微得如同从另一世界的入口传来似的。此外便万籁俱寂了。耳畔不闻任何声响,身边没有任何人擦过。只见两只火团样的小鸟,受惊似的从草丛中骤然腾起,朝杂木林方向飞去。直子一边移动步履,一边向我讲述水井的故事
前面那段描写,因此简明扼要,速度如飞机一样快。后面通过情景过渡,叙事基调落到女主人公身上,细节大量出现,节奏就慢下来了。
在这里,小说语言就产生了明显的快与慢效果,语言的节奏出现了独特的美感。
二 用动作来表现性格
在作品里运用恰当的动作来表现人物性格,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节省语言,让作品更加精炼,更有节奏感。
举《红楼梦》的一个例子。
林黛玉第一次进大观园,“宝二爷”眼睛就直了:他一眼看见林黛玉,就特别欢喜,打心眼儿里高兴。可是,接着他发现,林黛玉脖子上并没有戴着宝玉。贾宝玉看到这个,就非常不高兴,说,天仙般的林妹妹都没有宝玉,我要这个宝玉干什么?然后就把宝玉扯下来,扔在地上,用脚踩碎。
贾宝玉是“聚焦中心”,所有人的眼睛都落在他身上。他的一举一动,牵动着大家的心。贾宝玉这个动作,把贾府的姐姐们都吓坏了,赶紧去抢救这块玉。前后反差,一静一动,一下子就把整个贾府“动态化”了,扯动了所有人的神经,也牵动读者的心。
三 运用比喻和隐喻,让人物活灵活现
比喻,举鲁迅在《故乡》里写“豆腐西施”杨二嫂为例,有个比喻,刻薄而生动:
张着两条腿,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的细脚伶仃的圆规。
“隐喻”隐含着“潜意义”,是语言艺术的独特能力。
隐喻性绘画可以把教室画成苗圃——“园丁”扛着锄头,手执利剪,在讲台上逡巡;人的身体、脑袋是“鲜花”状的学生,长在桌凳上,战战兢兢做作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