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个好日子,外婆家的邻居涛哥结婚办喜酒。上午放学后,穆亦明没有回外婆家,背着书包直接去“阳门前”的五一食堂吃汤水。
“阳门前”是县政府门口这一片区域,也是耀城最繁华的地带。过去这里是县衙所在地,坐北面南,衙门前有一道石坊,俗称阳门,故此得名。
耀城最好的食堂有两个,一个是县政府门口的五一食堂,另一个是工会对面的县委招待所。但凡婚丧庆典,耀城人基本都是在这两个地方之一摆酒设宴。如果不是这两个地方,主人家都会觉得脸面无光。
亦明进了食堂大厅,看到人基本都坐满了,好多都是他认识的街坊邻居。大厅非常宽敞,能坐三十多桌,主宾席几桌跟其它席之间有个能折叠的屏风隔开。
虽是盛夏时节,大厅里却不是很热。顶棚能看到一排排椽檩子,离地面有五六米,几根横梁上挂着十几个吊扇不停地转着。
亦明寻到外婆,坐到她旁边给他留的位子上。他看到圆桌有两层,上面一层可以转动。上层桌中心摆着两瓶酒,一瓶白酒,一瓶红葡萄酒;边上放着三个碟子,里面分别是花生、瓜子、喜糖。此时还没开席,大家坐在位子上嗑瓜子闲谝,每人桌前堆着一些花生壳瓜子皮。此时大厅一片嘈杂喧闹,欢声笑语、嬉笑谩骂夹杂在一起。
这时,亦明看到新郎官的父母笑着从外面跑进来,五十多岁的两个人,两个脸蛋都抹了一些黑,后面有人张牙舞爪撵着他俩。
“够啦够啦,再不要抹啦。”新郎官父母求饶似地喊道。
“还不够,越黑越好!”好事者继续把黑往他俩脸上抹,两人简直就是包公。
原来这是当地风俗,儿子结婚,做父母的要在脸上摸黑,图个吉利、讨个喜庆。这黑是好事者专门去食堂炉头抠的锅底黑。
时间来到中午12点整,食堂门口放起万子头的鞭炮,噼里啪啦响个不停。此时鞭炮声才压过大厅里的嘈杂声。
鞭炮放完,喜宴正式开始,亦明迫不及待地拿起了筷子,就等着菜上桌他第二个动筷子。
“让一下!”几个服务员单手托着一个大木盘,绕着桌子大喊着走了过来。木盘里放着一样的五六碟菜。
凉菜热菜逐渐堆满圆桌,冷热荤素、酸辣香甜。有凉拌猪耳朵、拍黄瓜、油炸花生米、腊牛肉、凉拌洋葱,这些都是下酒的凉菜;凉菜上完开始上热菜,有甘蓝炒菜花、蚂蚁上树(肉末炒粉条)、大肉丸子、糖醋鲤鱼、带把肘子、窝窝面。窝窝面是耀城特色小吃,它不是面条而是小面片,是在切成色子大小的面块上,用筷子头怼出一个小窝窝。
烧鸡刚上桌,外婆半起身掰下一个鸡腿放到亦明碗里。另一个鸡腿也被人掰下放到另一个小孩碗里。每次喜酒,鸡腿都是掰给桌上年龄最小的两个小朋友。亦明已经数不清吃过多少次烧鸡腿。
在亦明的童年记忆中,吃汤水喝喜酒不亚于现在小孩去吃肯德基。在这他能吃到平时甚至过年都难得吃上的好东西,比如:烧鸡腿、窝窝面、醪糟汇。
筵席中间,新郎新娘给每一桌的客人敬酒,男客都喝白酒,女客和小孩喝葡萄酒。
菜上完接着是主食,蒸馒头,条子肉,粉蒸肉,油泼辣椒面儿,这几样配套一起端上来,然后是过年才能吃到的甜饭。
眼看大家都吃的差不多了,只能喝几口汤溜溜缝。最后上的是一荤一素两个汤,醪糟汇和鱿鱼丸子汤。
外婆让亦明带点吃的给在家的外爷。外婆把剩下的蒸馍都夹满肉,放在盛蒸馍的塑料筛子里,让他带回去。
亦明端着这些肉夹馍不好意思从大门出去,就从临街的窗台上跳出去,一路跑着回到外婆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