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给自己立下的flag---
图片来自朋友圈截图
对于立flag这件事,对我还是蛮管用的,这可能是念力的作用,立过的flag每天都在心中飘荡,早起床这件事很快就做到了;
提前完成作业...现在可以在下作业雨之前动笔,对我来说,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之前都是卡到交作业当天的凌晨24:00之前几分钟提交),还在努力坚持实践中;
工作DL(Deadline)的问题,其实会反映出很多方面的问题,比如心理方面,情感方面,生理因素方面等等,其范围远远超出工作本身,这也正是我今天主要想讨论的主题:存在DL的不只是工作,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几乎都有DL,那么为什么我要拖到最后一刻才着手?有什么具体的做法能让我改掉拖延的毛病?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
早上,小P接到Boss的命令要在明早之前赶一份报告(正常完成一份报告的时间约为4小时)。小P接下来的状态是这样的:“怎么又要做报告”心理活动,哎...先去接杯水吧。接完水回到座位上打开电脑准备搜索一些关于报告内容的相关信息,于是点开了搜索网址,跳出来一条新闻,想都没想就点开新闻看,看完新闻想起来朋友圈好像有谁发表了相关的言论,于是拿出手机刷起了朋友圈,看到朋友圈里有人在卖东西,忽然想到前天淘宝里拍下的那双鞋还没到,点开淘宝查一下物流,查物流的过程中,物流信息下面推荐的相似宝贝层出不穷,控制不住寄几又刷了起来,终于刷够了,收收心还是做报告吧,新建WPS文档,无从下手,怎么感觉好饿啊,找点东西吃吧,饿着肚子怎么写报告?来到同事B面前,:“中午吃什么呀?我怎么现在就饿了,我还要赶报告呢!”同事B“报告还不简单吗?吃完中午饭再做吧!”两人聊天聊到吃午饭的时间,一起去吃了午饭。午饭回来,“下午我得赶紧把报告做了,不然晚上又要加班了”。终于在新建WPS的文档上面写了标题,此时困意来袭,得冲杯咖啡提提神,冲咖啡的间隙,在茶水间碰到同事又闲聊了一会儿。回到座位上继续找灵感,从这个观点切入,不行不行,不够好,应该有更好的表达方式,不断的切换角度,不断的推翻自己,还是得换个思路才行...
马上要下班了,屏幕的文档上只写了一行报告标题,最后只能选择熬着最深的夜,敷着最贵的面膜,加着最久的班来完成报告了。这个小P,你是不是觉得很熟悉?
毫不掩饰的说,我就是那个小P,Procrastinator,拖延者。
久病成良医,拖延的行为让自己忍无可忍,于是开始自我剖析,查找原因。
列举几个关于拖延的根源问题及解决方案:
根源问题1. 放大任务难度
很多时候,任务难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过高的估量了任务的难度系数,同时,也是低估了自己完成任务的能力。面对一项任务,可能要耗费80%的时间和精力去给自己做心理建设,实际完成任务的时间约为20%,不仅效率不高,而且完成的效果也不好。
解决方案:将自己认为有难度的任务拆分成3~5个小的任务模块,逐一完成一个一个的小模块,让自己更确信自己有完成任务的能力。相比总体难度而言,这样均摊的任务难度相当于给自己降低了难度系数,也能保证自己的目标更有计划和步骤的进行。
根源问题2. 拖延行为被强化
也有这样的情况,拖到最后一刻才去把问题解决,虽然前期很长一段时间,内心处于不能放松甚至是焦灼的状态,但一直都没有对解决问题很投入,然而拖到最后,问题一旦被解决,心情立刻就放松了,如果这个时候解决的效果还不错,那就会给自己一种心理强化“我还是很有效率的”,也就是强化了自己的拖延行为,下次碰到类似的情况可能还是会拖到最后一刻去解决。
解决方案:给自己限制更短的时间。心理专家弗瓦尔发现,花两年时间完成论文的研究生总能给自己留一点时间放松、休整。那些花三年或者三年以上写论文的人几乎每分钟都在搜集资料和写作。所以,有时候工作时间拖得越长,工作效率越低。所以不要给自己留出太长的时间。
根源问题3. 完美主义
经常担心事情做的不够完美,想尽力做到完美的时候,效率又不是很高。经常接到任务以后,心里想的是尽快完成,但实际总是一拖再拖。这种心态是害怕犯错,接受不了失败,思维固定,认为事情不是成功就是失败,没有其他结果。
解决方案:对自己说现在的状态就已经很好,可以开始了。每有一点进展都鼓励自己。意识到一点错误都不犯是不可能的。要给自己犯错误的空间,才能享受成长的乐趣。
要知道拖延,其实是一种被动选择,因为我们一拖再拖,实在拖不过不得不去做的时候,没得选,已经失去了选择的权力。不拖延,才是主动的选择,选择就在这一刻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