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三视角教育哲学之光
我们每天的生活是真实的吗?

我们每天的生活是真实的吗?

作者: 三视角 | 来源:发表于2017-01-25 10:39 被阅读83次

    1.真实和虚幻

    当我们吃早餐时,拿起面包和牛奶,吃下去,几乎没有人会怀疑这整个过程的真实性和现实感,每个人都不会说这是虚幻的。

    当我们走进地铁站,看到男女老少,人来人往,地铁慢慢进站,慢慢开出,这一切对于我们来说是如此的真实,我们感觉到真实的世界,不是虚幻的。

    我们看到电视里的美国枪战片,很过瘾,但是我们觉得那不是现实,只是一个图画,不是真实的现实枪战,而是一个虚幻的场景。

    当你走进雕塑馆,你欣赏大卫的雕像,你觉得那是真实的三维雕塑,但不是真实的生活里的大卫这个人。

    当你进入食堂,买了一碗牛肉面,外加几片蔬菜叶。你没有怀疑牛肉和蔬菜的现实性和真实性。

    但是当你看到橱窗里的一碗“牛肉面”,一直放在那儿,长年累月,没有任何变化,你知道那不是真实的牛肉和面。

    如何区分真实和虚幻呢?

    对很多人来说,这似乎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是如今的世界,因为虚拟现实的出现,我们以后会经常出入两个“现实世界”:虚拟现实和真实的现实。如何区分他们呢?这对于孩子们来说,倒是非常的重要。

    2. 虚拟现实

    计算机科学家对“现实感realism”花尽心血,目的就是要不断地加强在虚拟环境里的体验的“真实感”。所以对“现实和虚幻”的研究是一个火热的课题。

    何为现实,何为虚幻呢?怎样增进“现实感和真实感”是一个非常挑战性的问题。是不是尽量地模拟逼近现实中的事物的每一个层面就会很真实呢?

    首先,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代价太高;其次,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感受到事物的每一个层面。所以这种方法现在基本上已经被计算机学界抛弃了。还有,我们发现小孩对现实和真实的体验规律就和成人的体验不一样,并不是越和现实靠近,他们就越感觉到真实。大部分孩子对具有很多逼真的细节的虚拟游戏并不感兴趣,而成人则是希望看到越多的虚拟的细节, 比如孩子们玩的Minecraft 里面的人物都是很简单的几何图形组合。

    现代理性主义之父笛卡尔认为我们无法确认我们对每一天的生活体验的真实性,因为我们可能都是在做梦!

    在梦里,我们似乎也能体验和感觉到这一切。所以真实和虚幻是很有意义的课题。他说我们唯一不能怀疑的是自己在怀疑,就是自己在思考。照此,当然也可以说不能怀疑自己在高兴和行动。就是不能怀疑自己的理智、情感、意志的真实性,因为怀疑这个理性行为自身需要情感和意志支持。当然,其实怀疑也可能是在梦里怀疑。那么,是不是我们就不能相信对任何事物的感知呢? 当然不是。

    如果我们真的是必须怀疑自己每一天生活的一切的现实体验,那么我们几乎是不可能生存下来了。早上,因为我不相信放在我对面的面条是现实中的和真实的,我需要进行一番研究确定才吃;上地铁,我需要先确定自己是否在做梦看到地铁,然后才进入地铁,那么我们不是在生活,而是在进行真实和虚幻的不断地辨别。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都是大胆地相信这一切生活经验是现实中的,不是虚幻的。我想笛卡尔自己的生活行为也会暴露他不是怀疑一切的。可是我们的相信有理由吗?为何我们相信呢?我们相信的根据是什么呢?为何我们相信大卫的雕像是现实中的雕塑,但不会相信它是现实中的大卫这个历史人物呢?我们使用三视角方法论来研究和探讨。

    3.三视角方法论概要

    三视角理论要求我们感知和认识任何事物都必须从对比、变化和分布三视角出发,不能缺少任何一个视角。三个视角没有哪一个是绝对的,其他两个是次要的或相对的,他们具有相等的重要性和地位。也没有哪个视角能独立存在,任何一个视角都必须以其他两个视角为预设条件。任何一个视角又都有别于其他视角,从任何一个视角出发都可以了解整个事物,但不是全面的了解。

    三视角理论超出了我们通常的二元理性思考框架,需要我们跳出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逻辑思维,取而代之的是,对于事物的区分,就是认识对比的视角,也就是发现事物的本质,必须联系处境,就是分布的视角,同时也必须考虑具体变化的视角。

    简单地说,对于人的知识来说,不存在抽象的独立存在的概念,就是柏拉图的纯粹理念世界是不存在的,同时亚里斯多德的形式和物质的二元组合也是不存在的。一切存在物是以三元形式存在的:对比、变化和分布。

    如果仔细审查我们以前的学习和思考模式,就会发现我们的错误在哪儿。我们通常讲的理论和实践,就是两个视角。理论对应于对比视角,对比视角也叫本质视角,或叫性质视角,在物理学里就叫粒子视角,就是从不变的视角看事物,发现事物的不变的性质,这些稳定的性质的综合就是该事物的自己的本质,这使得该事物和其他事物产生区分,形成对比。

    没有对比视角,我们就不能区分两个事物,那么就不知道在研究什么事物,这样就不是在进行研究。所以对比的视角是我们认识研究任何事物必须的内容。在数学里,任何一个数学研究对象,比如一个数学概念、数学定理、数学方法,他们的对比视角,就是数学对象的本质,就是理论的叙述,对于一个概念来说,就是其定义。

    那么变化视角就是从变化的角度看事物。也就是说具有某一本质,就是具有某一对比视角内容,或说具有某一特征的事物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有变化的。比如人的一个本质是有爱心,但是爱的具体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这个就是变化视角。任何一个变化视角的内容都是相对于某一个对比视角来说的。变化视角其实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具体实践,或具体的一个一个的不同的例子,但是这些例子有共同性,就是事物的一个特性或本质性。

    所以对比视角告诉我们事物的本质性,就是规律性,也就是理论。而变化视角告诉我们具体的不同的个例,也就是实践的内容。所以理论不能离开实践,实践也不能离开理论,二者是一体的。变化视角也是必须的。如果没有变化视角,那么就不能讨论规律的应用,也就是应用的例子就只有一个,就是独一的一个例子,这样我们发现的所谓规律或知识,就是本质的视角就没法应用了,也不需要应用。

    比如如果我们发现万有引力只适用于宇宙里两个独特的事物,而且这两个事物自身也不发生变化,那么这个万有引力规律是没有意义的。而且,如果没有变化视角,我们实际上是无法发现本质视角的,也是无法进行区分的。所以如果没有变化视角,就是该事物是没有任何变化的,是永恒的,这是不存在的。所以变化的视角也是我们认识任何事物必须的。

    三视角告诉我们仅有理论(对比)和实践(变化)两个视角是不行的。比如,学习7*8,仅仅知道它是7个8或8个7相加,这是本质视角或对比视角,和如何应用7*8=56到具体的例子里,即变化视角,是不够的。

    通常我们的孩子的学习就只有这两个视角。为何不够呢?答案是,我们缺少分布的视角,就是不明白7*8=56和其他的知识点的关系,这样就是孤立地学习它,也就无法明白这个数学概念的重要性,不明白他的价值。我们需要第三个视角:分布视角。

    分布的视角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会对它自身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和其处境里的其他事物发生一定的关系,即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而且对比和变化视角必须在分布中进行。也就是说,我们对比区分任何事物是在一个处境里进行的,我们发现任何事物的变化也是发生在一个处境里。所以有时也把分布视角叫做处境视角。但是处境视角往往只是研究事物的处境或环境,而分布视角就包括事物和处境的相互关系,不只是单独研究事物的处境。

    比如研究一个大学生,他的分布视角是研究这个学生和他的处境里的其他事物的关系,比如和他的同学们,和他的老师们的关系,其中包括他对他们的影响。分布视角告诉我们事物的价值和意义。这价值就是该事物对其他事物的影响。我们不会认识和研究毫无价值和不会影响其他事物的事物,而且宇宙里也不存在孤立的不和其他事物发生关系的事物。

    事实上,我们不能对孤立存在的事物进行对比和变化视角的认识。当我们应用语言就涉及概念,概念就是从互相关联的事物中被抽象出来的共性。即使我们使用其他符号,也是离不开语言的。所以分布视角是我们研究和认识任何事物的必须的视角。

    所以,对比、变化和分布三视角是我们认识宇宙任何事物,只要是我们能使用语言进行叙述的任何存在物,不管是五官能感知的,还是我们的一个意识,包括理智、情感和意志,都需要使用这三个视角进行研究和学习。

    神奇的是,我们也只需要这三个。也就是说,我们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能从这三个视角得到。这是必须的,也是丰满的。我们无法进行形而下解释,只能走向形而上。既然三视角是我们感知和认识万物万事万理的一个必须的方法论,那么关于“真实和虚幻”的问题,因它就是关于我们对事物的一个感知效果的判断,显然我们需要使用三视角来研究。

    4.应用三视角方法论发现“真实和现实”感觉的内涵

    我们从现实生活里的具体体验出发。我们以上班乘坐地铁的场景为例来研究。每天我们在地铁站看到人来人往,地铁火车也是进进出出,我们听到人们的说话声,听到地铁的声音。我们感知到这一切是如此的真实,毫无虚幻的感觉。

    设想,突然某一天,当你走进地铁的电梯口,你发现所有的人和地铁都停止运动,都是静止的,同时,一切声音也没有了。此时,你会很惊讶,你的第一直觉会是:我走进了一个博物馆,里面全是立体的3D 的雕塑。你会觉得眼前的场景不是现实中的地铁站,是一个虚拟的地铁站。那么什么原因使我们有如此的感知呢? 如果我们查看三视角,就会明白,这里缺少一个变化的视角的真实体验,就是缺少一个对现实中的真人、真地铁火车的变化视角的体验,所以我们体验和感知到的就不是现实中的地铁站了。

    我们再看一个例子:博物馆里的大卫雕像。你看了很多次,每次都从不同视角去欣赏它,但你从来不会认为它是现实生活中的大卫,因为我们不能感知到“真实的大卫”的变化的视角。这个雕塑的眼睛不动,脸也不笑。

    现在我们展开联想。设想这个雕像已经被穿上了衣服,戴上了头发和帽子。头部和手脚也是蒙上了人的皮,看起来就很像真的大卫。但是,因为它每时每刻给我们的形象都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我们无法感觉它的“人的真实性”。

    突然,哪一个下午,你发现,它对你笑,就是它的脸和嘴在动,在变化,它的手和脚在动,在招呼你。它的嘴里发出声音说hello。此时,你一定会大吓一跳的,因为你对这个“人的变化”的视角的感知,让你直觉地认为大卫活了。

    所以,对变化的视角的感知增加了我们的认知的现实感和真实感。如果缺少对变化的感知,我们一定不会认为那是真实的。这是一个必要条件,因为三视角理论告诉我们,对事物的感知和认知,三个视角缺一不可。对真人的感知,我们就需要有变化视角的认识,否则就不是对真人的感知。

    那么,现在我们感知到了一些变化视角,我们会不会就认为那就是现实的大卫呢? 显然不会的。 我们会仔细查看,发现这个‘“大卫”的笑容总是一样,没有变化;发现它的“hello”也是没有变化;发现它的手和脚的运动也是机械的运动,没有变化。这时,我们知道,它的变化视角不是现实中的“David”的变化视角,因为三视角理论告诉我们事物的变化中要有不变、变化和分布三个视角分解。这里,只有机械的运动,就是只有变化中的不变,但是没有变化中的变化,因为真实的人的笑容是不会机械重复的,手和脚的运动也不会简单机械重复的。还有,当你对它笑的时候,你发现它的笑还是一样,就是它的变化视角不会和你的变化视角产生关系,这不是真人的笑。 所以,你感知到的变化视角不是真人的变化视角,因为这个变化视角的两个子视角:变化和分布子视角和真人的不一样。所以根据三视角的必要性,我们就明白这个不是现实中的大卫。

    现在我们继续展开联想,如果设计者补上这两个缺少的子视角。就是当你对它笑的时候,它也会改变它的笑容一点点;你发现它的手和脚的运动也有些变化,不是简单的机械运动。此时,很多的人都会觉得这简直就是真的,现实中的人一样。也就是,我们对这个“它”的认识给我们越来越“现实和真实”的“人”的感觉。

    所以,如果我们对以上的分析进行总结就有:当我们对事物A的感知和认知包含的变化视角的内容与现实中的事物B的变化视角的内容越靠近,就越感觉到A和B的逼真。而逼真的程度决定于两者的变化视角的子视角的相同程度。如果需要更高程度的逼真,那么就需要从子视角再进行三视角比较。这样我们从变化视角发现了“现实和真实感”的奥秘。

    但是变化视角只是我们三视角的其中一个,那么,对其他两个视角肯定也是同样的结论。我们的结论也是:对事物A的认识和感知包含的对比视角内容和对现实中的事物B的对比视角的认识的内容的相似程度越大,我们就会越感知到A和B的逼真度。这个结论对分布视角也是同样适用。这里的视角比较包含其自身的子三视角分解,以及再下一级的三视角分解,...... 下面我们分别简单地举例说明。

    假设在你的面前站着10个女孩,她们的长相都一样,你几乎不能分辨她们。同样的头发,同样的脸型,同样的肤色,同样的眼睛,同样的笑容。她们站在你的跟前,一动也不动。你的第一直觉就是:这不是10个真实的女孩,这是10个相同的机器人,因为你无法分辨对比区分她们,这和现实中的人的对比视角的内容是不一样的。

    现在假设这10个机器人被修改,身高不一样,眼睛不一样,肤色不一样。此时,你一定能对比区分她们了。你觉得她们很像现实中的人。但是你发现她们的对比视角的三视角分解的有些内容缺少。比如,当你对这10个机器人微笑的时候,她们的回答和反应都是一样的,就是你不能在分布的视角上去对比区分她们。此时,你说他们不是真人。还有,比如你发现这10个机器人弯腰的动作都是一样,你无法对比区分她们,此时,你知道她们是机器人。这是在变化视角上不能对她们进行对比,因为对于现实中的十个人,他们弯腰的动作过程是会不一样的,是可以区分开的。

    我把分布视角的举例说明留给读者您自己思考。你可以思考:为何我们不会感知到电视里的人是一个现实的人在动,而是一些图片在运动呢?同样,分布视角也需要进行三视角的再分解,从而进行更加细致的考查。

    5.总结

    对事物的真实和现实性的感知度,决定于我们对事物的三个视角的感知的内容和现实中的对应事物的感知的三个视角内容的相似度。 对一个事物的三视角认知的内容是层层三视角逐级细分的,在越细的层次上的三视角内容相似,我们就越感知到事物的现实性和真实性。

    这个发现,能很好地指导虚拟现实设计,对孩子们的认知心理学研究也是很有帮助。儿童的认知是从最粗的三视角慢慢地发展到越来越细的三视角层次。所以对于儿童,如果我们提供过多的逼真的细节,不仅不能吸引他们,反而减少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的集中,增重他们的认知负担,因为他们对现实和真实的感觉是在比较粗的层次上。这对于设计游戏是很有指导意义的。所以在设计虚拟现实教学软件时,我们也要按照学生的认知三视角层次。在课堂教学上也是如此。

    (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每天的生活是真实的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aut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