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4707004/81001d26171ab3fd.png)
11 唐诗的声律①
今天我们来聊聊“唐诗的声律”这个话题。
所谓“声律”,顾名思义,就是关于近体诗平仄、声调使用的一些规则、律法。由于声律在近体诗的创作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所以在我们的古代文学中就常常用声律来兼指韵律、偶对等一些基本法则。
可能有人会问:什么是近体诗?按我的理解,“近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所谓近体诗,大约就相当于格律诗。大抵是从南朝齐、梁年间开始新生成的一种诗歌体式。而这种体式到了唐代,就渐趋完备、定型,所以唐人就把这种“离自己时代最近”的诗体,称之为“近体诗”。而把“不符合近体诗”特征的诗歌统统称为古体诗。对我们来说,我们只要把“近体诗是什么”这个问题给搞清楚就够了。这实际上也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因为除了“近体诗”,剩下的那些就只能全都是古体诗了。
关于“近体诗”,有三个方面的问题是需要弄清楚的。即:“近体诗的特点”、“近体诗与齐梁诗的区别”以及“近体诗内含的文化精神”。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关于近体诗的特点。
严格来说,近体诗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篇制。所谓“篇制”,指关于一首诗里“每一句的字数”、“每一篇的句数”等方面的一个基本规定。在近体诗里,“篇制”总共分为律诗和绝句两大类。
在律诗中,它又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师等。不管是五言律诗还是七言律诗,整篇都为八句。
而在五、七言律诗的基础上向外扩展、按律体诗方法创作而形成的排律,整篇可以十句、十二句、二十句,最多甚至可达一百句。
绝句主要是以五、七言绝句为主,整篇通常都是四句。偶尔也可能出现一些六言体的绝句。
近体诗这样的一种篇制,直接就和古体诗区别开来了。在古体诗里,对篇制的要求并没有像近体诗这么严格,有的时候有一篇诗歌里,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等交杂出现的情况,也即所谓的杂体诗。同时,古体诗没有具体的句数规定,可以很长,也可以较短。近体诗在古体诗的基础上规范了篇制,使诗歌变得成对齐整,成为了齐言诗。后来人们根据律诗的“八句”将其分为四联,把它概括为起、承、转、合四个部分(关于“起承转合”这个内容,在前面已经详细的聊过,这里就不再展开了)。
由“杂言诗”到“齐言诗”,由原先“篇无定句”到现在的“每篇八句”,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一种整齐的美、精当的美。
第二个方面:韵律。韵,是中国诗歌的一大特点。古语有云,“无韵不成诗”。
那什么是“韵”呢?简单来说,“韵”就是同一音系的字,在一首诗歌若干固定的处所反复出现,由此造成一种回环往复式的音律的和谐。
在近体诗中,韵的使用是很严格的。它最基本的要求是同韵,而且要一韵到底。除首句外,只能在偶数句押韵,而且只能押平声韵。当然这个问题也不绝对,在唐代的近体诗中也偶有一些押仄声韵的情况出现,但这种情况只能算个特例。从整体来看,须得押平声韵。
古体诗也有用韵要求,但古体诗的用韵要求与近体诗有很大的不同,它可以用同韵,也可以用旁韵;可以用平声韵,也可以用仄声韵。既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不断地换韵。正是由于这样的一种情形,使得古体诗的韵律显得纷繁错杂。近体诗正是在古体诗用韵的基础上,对其加以更严格的限定,以充分显示出诗歌的节奏美与谐和美。
可能有人会问:我们怎么来辨别近体诗的用韵?最好的方法,是翻看韵书。通过韵书上的规定,可以知道哪些韵是在同一韵部。当然,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一两句话也说不清楚,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