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怀念萧红
有关萧红的一生,在我18岁那年,我就都已知晓。用简单的话来概括,那就是,她总是怀着上一个男人的孩子,跟着下一个男人,流离失所。
听起来不太好听是不是?但这其实无关伦理。战乱年代,她是思想的先锋者。她的文章鼓舞了很多人,抗日战争终于胜利,可萧红却在自己31岁的时候,就离开了人世。
我去过萧红故居,那并不是特别的拜访。我们的大学,当时在呼兰有一个基础教育学区,所有大学一年级的新生,都要在呼兰生活一年。
呼兰这个地方并不大,但萧红故居很出名。也因此,在一个周末的午后,我和同学踏雪走进了她的家。
那天,甚至都没有门卫把守,我们就这样走进了她的家门。她的家很大,在如今这样一个寸土寸金的年代,那样大的院子,更是不常见的。
作为一名文学院的学生,读过她的《生死场》,读过她的《呼兰河传》,走在她的家中,自然也倍感亲切。
然而,对于她是个怎样的人,这么多年过去了,吸引大家关注她的焦点,依然还只是那些文学界的绯闻。这是不公平的,我想要替萧红正名。
2.萧红其人
萧红并不是一个随意的人。她也渴望爱,但那个年代的婚姻,都是父母之约,媒妁之言。她与汪恩甲同居固然是种冲动的选择,但她没有办法。那个冷冰冰的家,她是没有办法回去的。包括她出来上学,家人也是十分不满的。没有了疼爱她的祖父,在她看来,她已经没有了家。
汪恩甲并不值得托付,有孕在身的萧红,被抛下。恰好她的文学天赋,让她结识了萧军,他们相爱了。
这之后的一些年,虽然也艰难,但有了萧军的陪伴,这一生,仿佛终于有了一点安稳的幸福。然而,山河破碎,家国沦丧,又有谁能够真的幸福呢?萧红、萧军拿起手中的笔,作为武器,他们写下了很多的文章,以图唤醒人们的斗志。她的作品,就在这些年间,不断发表。
“文学洛神”之称不虚,我们要知道,那是一个鲁迅写《呐喊》的年代,很多人,用的还是之乎者也的古文。
萧红很有文学天赋,她是浪漫的,她也是脆弱的。她像孩子一样,对身边的人充满着依赖,童年经历的缺失,让她始终对于亲密关系,既充满着无尽的渴望又满怀着不切实际的幻想。
和鲁迅、许广平相处的那几年,让萧红更加沉淀。想要了解鲁迅,萧红的回忆鲁迅的文章,那一定是不能错过的。
我们在萧红的笔下,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鲁迅,而不是被大家供奉在神坛上的神。
小学课本也收录了萧红的《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这篇课文,我教了很多遍了,没想到,今年,我还看到了萧红这样命名的一本散文集——《想开一朵花 就开一朵花》。这个题目,恰好就是《祖父的园子》中的一段话。
3.《想开一朵花 就开一朵花》
这本书,我很喜欢,它汇集了萧红有代表性的散文,同时,又分门别类,按照内容的不同,编在了不同的章节下。
《想开一朵花 就开一朵花》第一辑,讲述的是萧红的童年,那是萧红一生中,最为幸福的时光,也是萧红文章中,最快乐的所在。
她对于童年生活的怀念,对于祖父的思念,对于过去那些人物的认知,都给整部书籍,打下了一个底色。萧红这一生,都在不断地与童年告别,但她的内心,始终都还是个孩子。
这个孩子,她受过伤,过去的自由时光,一去不复返,就再也回不去了。
她与萧军相恋又分开,她靠着端木蕻良撑过了最后的时光,她的爱情波折,她的两个孩子都尽数夭折,这不是萧红一个人的错,她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之一,如果有能力守护,谁又想要这样的悲凉呢?
在《想开一朵花 就开一朵花》的第二辑,记录了萧红和萧军在一起的穷苦的岁月。每一篇文章,我们都能看到饥饿与贫穷,你说她无用也好,她确实没有很强的生活能力,但她同样也是难得的文学斗士。
《想开一朵花 就开一朵花》第三辑,是整本书籍我最喜欢的所在。从她对鲁迅的回忆文章中,我们看到了活生生的鲁迅,那个喜欢吸烟,不喜欢喝汤,喜欢半夜写作,非常关照年轻人成长的鲁迅。
每一个研究鲁迅的人,都绕不开萧红对于鲁迅的回忆,我们称她是鲁迅的学生也好,称她是鲁迅先生家的熟悉的客人也好,总之,她用她的一双富有灵性的眼睛,为我们观察到了这样一幅幅宝贵的画面。
《想开一朵花 就开一朵花》的最后一辑,鲁迅去世的那一年,她在东京。孤独的生活,她活成了自己的囚徒。
如果你也想了解萧红,首先要了解那个时代的背景。没有谁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但有志青年,从来没有放弃过抗争的机会。
萧红写下的很多倡导革命的作品,激励了无数人,守卫我们的国土。她值得被我们爱戴,而不是一味地嘲讽。
十四年过去了,如今的我已经32岁,活到了萧红没有活到的年纪。她浓烈又浪漫的一生,铺排在我的眼前,我从这些文字中,不仅看到了萧红,也看到14年前,那个曾经误解过萧红的稚嫩的自己。
理解萧红,需要时间。当你也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就自然会知道她的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