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晚十点半就将手机关机放在远离自己床头的地方,第二天清晨六点半准时起床,起床后进行晨跑,尽情享受清晨清新的空气,缓缓地吃过由健康食品组成的早餐后,做好一天的规划并快速进入高效的状态……在健康高效地生活同时,你对自己的人生轨迹有长期、中期、短期有层次的规划,并且有极强的执行力与对自己计划的修正能力。如此种种的状态,你说自己不优秀别人都绝不承认,于是乎你轻松地站在了舆论与道德的至高点上,你的优秀成为了大棒,狠狠地砸在那些看似没有那么优秀的人的头上。

一个人的总体状态由太多的因素影响,而又有太多是他难以控制的——家庭、所处的地域、所接触的社会阶层。优秀如同一种幸福,像列夫托尔斯泰所言“幸福的人总是幸福的,不幸福的人有各种不幸的理由”,有太多的原因会让一个人看起来没有那么的完美与优秀。我记得在初中教科书上有一个简单的常识——社会的底线是法律,再往上是道德。如果在道德线上再加一条叫做一条“优秀”的线的话这幅“社会结构图”就将显得更加完整。你如果要维护自己的自由,只需在法律之线上;你如果要维护自己的尊严,只需在道德之线上。社会只硬性要求你的行为在道德底线之上,再往上追求人生的进步只是如同生命的“选修课”,可以选择,也可以弃之一旁。所以,大多数人对自己的要求都是掠高于社会对你的要求的。

如今全社会都在倡导礼让斑马线,的确在机动车尊重行人的问题上我们国家的文明程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我每次通过斑马线时,还是不由自主的让机动车先行通过(虽然每次都是以机动车让我先行通过结束),“委屈”地让机动车是我本能对自己的要求,而社会对行人的要求仅仅是遵守交规,在机动车的礼让中快速通过斑马线。我绝对不能去鄙夷那些本能接受机动车礼让通过斑马线的行人,他们很好地遵守了交通法规(社会要求),自然应受到他人与法律的尊重。
借助这个例子得出的结论也许过于简单,甚至简单的有一点愚蠢,但是越是浅显易懂的道理,践行起来往往越是艰难。
我已经不知多少次听到所谓“名家”痛斥中国的新一代的生命中缺乏诗,有甚者,以此为基础发展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被抛弃,新一代是“垮掉的一代”之说。的确,“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不变的真理,浸染在诗的海洋中能够让人获得截然不同的精彩人生,但是没有哪一条法律规定青年人一定要热爱诗,热爱诗的文学。人的大脑在几百年来并未发生大的变化,诗被冷淡地对待不是哪一代人的错。中国的诗文化最近一次兴起时二三十年前的朦胧诗年代,很多人或许不知道,即使在那个并不久远的年代,数字印刷技术还远远没有普及,一篇几千字的文章需要工人用铅字一个一个地敲上去,几千字的文章再加上成千上万的发行量,工作量可想而知。当时的青年如果要和现在的我一样“大放厥词”成本可是高的多了,正由于时代所限,文字拥有极高的价值密度,诗成为了最好的选择。如今文字已经成为了人人皆可制造发行的最廉价的物品,诗如同上个时代的打字机,有着蒸汽朋克的美感,但自然而然地淡出大多数人的生活。此时以自己对诗的热爱痛斥年轻群体就显得不合时宜了。

最近读了简书作者深海逐豚的作品抖音温婉被封,“网民”有大错 - 简书。 深海逐豚批评了多数无能而以道德制高点为谩骂理由的所谓“网友”,而我认为网络上可怕的指责并不是来源于盲目跟风的乌合之众,而是将自己的价值判断凌驾于社会统一判断标准的真正优秀的人那里。当一个人被认定为优秀,他就有了对舆论的先导权,伴随着优秀的人的判断,我们对其他人的要求不断增加,于是乎,对每一个人的道德要求都达到了圣人的程度,都要求每一个人都是足够优秀的人。让每一个人足够优秀是每个人与这个社会的不懈追求,但是这必须是一直无法实现的乌托邦式理想。
最近看了美剧《高堡奇人》的片段,美国人幻想中的纳粹治理全世界的样子不得不让人警醒——纳粹为了实现自己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治理理念,将其眼中的“不优秀”者直接进行肉体上的消灭。于是乎,经过“基因优化”个个士兵都是健壮、帅气、意识及其坚定誓死保卫他们的纳粹帝国的勇猛战士。这样极端的促使他人“优秀”的手段不得不令人胆寒。人的个性的来源就是种种的优秀与不优秀的结合,当一个人能够接受他人的不优秀,他就是宽容的人;当一个社会能够容忍成员的不优秀,那就是一个包容的社会。
孔子在几千年前就说过简单至极的道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今,稍作修改,“己所欲,勿施于人”。优秀是一个选择,不优秀是另一个选择,尊重他人的选择,优秀者可以劝告,切勿鄙夷,更勿谩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