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采访手记。
3月4日19:45 预约了线上会议,《年的记忆》口述史项目第一次正式采访。
花了两个小时的时间做提纲,重新翻阅预采资料的信息,以防在采访中过于紧张说错话,让被访者有不适感。跟ChatGPT合作,对于背景资料进行了梳理与查阅。说实话,自己觉得远没有准备好。依然不是很知道从哪里下手,后来也证明查阅背景资料的方向还是偏离了主题,导致在正式采访中并未完全用上。
采访前,笑岩老师跟我讲要放松心情,不要太用力太钻牛角尖,不要执着于自己想要的结果,越松弛越能够让被访者吐露出珍贵的信息,这是特别重要且及时的提醒。这几天因为小酒的故事引发的情绪波动,让我有些焦虑不安,状态确实不太好。早上还有些打退堂鼓,想要不跟她换个时间。转念一想,还是放弃了念头,越拖越难受,不如打起精神来踏实去做。过程即结果,当下认真敞开去做就好了,不追求完美。
开始的时候寒暄了几句,然后把我的思路跟她说了一下。然后把时间交给了她。她顺着自己的思路开始聊,几分钟就讲完了,看着我,我有点懵。瞥了一眼提纲,心想干脆从童年时代的过年开始聊。她也很敞开,一个提问聊十多分钟,很愿意表达。当她讲完那些活生生的画面后,会突然停下,看着我。这个时候我会紧张起来。前面一个小时,我还没有太能找到感觉,明显感到有卡顿。后来我干脆放开了理论的框架,跟着自己的好奇往里探,经常出现没有先后顺序的乱聊状态。她也不在意,我问到哪里就答哪里。两个小时了,我想到的都问过了,准备结束了。我说了一句,你还有什么想跟我分享的吗?
她说,我很好奇的是,你怎么能够通过春节这样的一个线索来去看到这个人的关系系统等等东西呢?我觉得你是带有一些框架性的。我针对她的问题做了一些解释,然后我们又聊开了。我们一边复盘前面采访的内容,一边一起探寻从她的回忆中我看到的东西。慢慢又挖出很多新的内容出来。
突然想起来《牛津口述史手册》第一章采访的动力里的那句话:“口述史采访就是在创造意义,虽然不可避免地会有个人观点会影响其意义,但是这就是让各方参与的过程。”
深以为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