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高考时,几家欢乐几家愁!欢乐的是即将应考的学生,明天一过,就算解放了,管他好坏和雨晴。愁的是天下父母,总怕子女考得不好,就此命运会转折。
的确,高考牵动了千万人的心。自1977年恢复后,每年一度,是绝大多数学生想进入大学深造必须面对的一道鬼门关,过则成仁,不过变鬼!语数外、物化生,从上小学开始,一门门逐步进入他们的课堂,一直到高考来临。十二年的时间,似乎就为了这两天的释放!
曾经看过一部叫《高三》的记录片,讲述了福建武平一中2005届某毕业班的备考故事。阴浊的画面,迷茫的神情,压抑的对白,稚嫩的歌声,依稀的憧憬,将一群高三学生的身心刻画得淋漓尽致。老师是那样的现实甚至冷漠,父母是那样的焦灼还有企盼,让人止不住心痛。老师是为了责任,父母自然是因为爱,只是懵懂的他们,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如何能够深刻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
记得前些年甚至到现在始终有抨击国家高考制度的声音。有的认为自己的命运因为一场考试就决定了,显得太荒唐;有的认为地区太不平衡,这个省的学生考分在本省只能读一本,换个省可能就可以上北大;有的认为现在的高考制度本质类似于“八股取士”,是科举制度的延续,是一种典型的应试制度;还有的认为现在的考试仍存在弄虚作假,尤其一些自主招生的高校滥用招生权,存在“以钱换分、以分换钱”的现象,等等。
诚然,现行高考制度存在一些弊端,但却是万万不能轻易改变的,具体还必须从历史渊源说起。商周时代选拔人才是世卿世禄制,只有王公士大夫贵族子弟才能世代为官;秦汉时代主要采取察举征辟制,没有客观标准,以致有察举权严重徇私舞弊,往往并不能发掘人才;至三国两晋南北朝,采取“九品中正制”,将荐举制发展到极致,门阀士族可随意操作利用,以致出现百年的门阀千年的世家,直到唐末混战,才终于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最后一个就是科举制,始于隋炀帝,发展于唐宋,明时达到巅峰,清朝走向没落,延续近1500年。都说科举制,八股取士,禁锢思想,误国误民。但从历史发展角度看,科举制度曾经在国家发展民族进步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历史有名的治世能臣张柬之、王安石、张居正、曾国藩等等都是进士出身。“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人孟郊四十六岁进士及第写下这首有名的《登科后》,正是对金榜题名最好的表达,和对科举制的一种认可。
高考,作为一种选拔培养人才的考试制度,必然存在其合理性。想当初,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1984年国庆大典上群众游行时自发打出“小平您好”的横幅,是那样的感人肺腑。因为高考,那些苦苦在山上乡下挣扎的莘莘学子终于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时至今日,他们依然感激这一制度。倘若取消或轻易改变高考制度,许多寒门学子也许再也没有机会实现人生的转变。农民的子女依然是农民,打工者的子女依然是打工者。
细思这些反对者的心态,可能是由于竞争处于劣势带来的心理扭曲。技不如人,便怪制度不公平。其实,作为人类社会,竞争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原动力。远古人类同自然竞争,只有环境适应得好的才能活下来;中古、近古人类相互之间竞争,因为资源就那么多,只有胜利方才能占有更多资源;现代人类与其说是相互竞争,倒不如说是与自己竞争,就看你能不能为了未来去努力。高考固然能够改变人的一些命运,但远远达不到决定人命运的程度。人生几十年,有很多次选择的机会,如果每次都把握不住,那确实只能那样了。
这里,不由想起一些同学。有的高考考得好,有的则不那么理想。有的去了人大、武大等名校,有的只去了很一般的学校。近二十年过去,好的固然比较好,没考好的却也很不错。家庭美满,工作如意,虽不至于飞黄腾达,却也有着稳稳地幸福。只缘大家考试之后,依然在奋力前行,为了工作生活在努力打拼着。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说的对,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决定因素。一次失利并不算什么,内心的强大和坚持才是实现人生改变的必需。
至于高考的存在的某些弊端,在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之前,只能先等等,国家这么大,不可能什么问题都能快速彻底解决。相信后人的智慧,总能拿出个管用的办法。或许某一天国家教育更加发达,高中大学可直上也不一定呢。
又是一年高考时,惟愿天下考生均能考出好成绩,实现人生第一次飞跃和自我的证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