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饿了,还是馋?
无论有没有在减肥期间,总有朋友说,自己会忍不住想吃东西,或者,总有饥饿的感觉,不由自主想吃东西。

问题在于,你是否确定你是真的饿了,还只是馋?
当然,这里说的嘴馋,不是贬义词,不是说真的馋了,而是一种现象:碳水化合物上瘾症。
人类对美食缺乏抵抗力,是一种生存优势,但是有一部分人,会对某类饮食有特殊感情,不但看到,哪怕听到一些食物的名字,都会自行脑补,产生食欲。
这种情况,真不是饿了,也不是馋,而是神经系统受驱使的应激反应,有人把它称为碳水化合物上瘾症(Carbohydrate addiction)。
甚至有研究人员还做过实验:对受试人群大脑扫描,摄入高升糖指数的人群大脑🧠某个部位异常活跃,与其他上瘾人群的大脑反应类似。

而大部分的碳水化合物,都是高升糖指数食物。
这种食欲,不是因为馋,而是一种身体应激反应,所以,不要有太大思想负担,但是要引起警惕。
它已经被纳入糖尿病前驱范畴了,放任发展的话,会引起新陈代谢疾病:糖尿病、痛风、甲亢、甲减等。
好消息是,目前,“碳水化合物上瘾”暂只是一个概念,还没有在最权威的医学期刊上被证实。
但这又不是数学,非要证实或者证伪了才生效,一旦觉得自己“馋”了,在排除了食物本身的色香味之后,就要想想是否是碳水化合物上瘾的原因了。
怎么判断碳水化合物上瘾
“馋”不是一个可以量化的参数,而过于复杂的检测又带来麻烦,我们使用一个简单的小公式,可以初步判断一下,自己是否有碳水化合物上瘾的风险。
这个公式只需要小学2年级水平:
TG/HDL>2
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2
这个公式不是很严谨的算法,但是是一个比较准的简单算法,只要有体检报告,每个人都能简单计算出来自己的新陈代谢风险。

碳水化合物上瘾了怎么办
难点在于,碳水化合物上瘾症并非是一个医学概念,在医院并没有对应的治疗方案。如果TG值高达高脂血症,医生可能会开出降脂药处方,但并不会彻底解除碳水化合物上瘾。
因为要使公式值≤2,除了↓TG,还要↑HDL,而这步比较难;再者,也解决不了“馋”的问题呀😆
好消息是,健康行减肥,可以有效改善这个问题。
人类细胞对糖和脂肪缺乏抵抗力,这是碳水化合物上瘾的根源,也是容易变胖的成因之一,说起来,碳水化合物上瘾与节俭基因,其实都是同源的:对食物能量的渴求。
健康行的策略,就是在饮食中满足这种对能量的渴求。
我们的饮食搭配中,需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蛋白质提供了营养的同时,其中的能量也让身体细胞减少对糖与脂肪的索取,在搭配得当的时候,反而会消耗多余的脂肪来完成健康减肥的结果。
在燃脂的时候,TG会↓,HDL会↑,细胞也会传递信号给神经系统,让我们不再那么“馋”。
所以,健康行,是个“一揽子”答案!解决了“馋”,更解决了碳水化合物上瘾的新陈代谢隐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