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违了,书店。
这是以前光顾过的书店,现在的书也远比之前多了,可喜的是国庆节期间,书店里面人很多,许多家长带着小朋友,还有就是一堆初中生,坐在二楼一起翻书,做作业,通道里面也尽是小马扎,多是翻书的小朋友们,至少说明我们这个民族还是很有希望的,我们不期望于所有的人都爱书读书,但至少有一定数量级的人在读书。
在我的内心里面,总是以为书店应该是公益性质的,应该都开成书吧那样的模式,让人舒服地去翻看每一本感兴趣的书。这源于我最初之于书店的印象,那是二十几年前的镇上新华书店,第一次在那里,看见那么多的书,而跟现在一样,也有十几个左右的小朋友坐在柜台下面翻书,不过那时候翻看的还是以小人书(连环画)为主,而买书时,一般也不会有折扣,那时竟也傻傻地想,书店靠什么赚钱呢?之后某一次,在小学时候,在某个雨天,顶着化肥塑料袋做成的简易雨衣,与几个同学和老师一起去书店拿教材,才大致知道了折扣的意思。而那一天的雨确实太大了,以至于我们只得将书放到了镇上的同学家,那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教材,在那一刻竟有些割舍不下。
其实,在工作之前除了教材,很少买过什么书,毕竟经济的拮据,之于书的向往,让人欲罢不能,但却不能是与学习无关的课外书。所以很多书只能是借来读,印象比较深的是张炜老师的中篇集子《芦青河告诉我》,另外就是忘记了作者的《弥水》,或者是《弥水情》,从中感受到了更多的这个世界的美好,再之后就是12本的《鸭绿江》函授教材,以及《平凡的世界》,一路风雨一路诵读,从书中读到了更多之于人生的意义。
而之于书店,却有一种莫名的东西在内心,曾经有这样的一幅场景,一盏茶,坐在桌前,翻看一本书,头也不抬爱搭不理地望着窗外的匆匆,以及进得店里的人们,只是一种奢望。后来在书店打过工,却远非那么清闲,除非,真的不想做生意。
总是难以忘怀那几个月在书店打工的日子,那是泉城大纬二路的教育书店,已经退休的宋老师开的书店,却是以应试的书籍为主,但总归是书店,书籍之于人类有用性的最直接体现,切实感受到了作为书店店员的一切,只是书香没有熏陶出我太多的书卷气。
近几年来,只有在机场还有逛书店的可能,一般书总能在网上购得,只是缺少了些什么,那就是实体书店里面油墨清香,一本书,崭新的,翻起来铮铮作响,那一刻的阅读,是真正的享受。而机场的书店,除了一些供成功人士赏读的成功学管理学以及厚黑学的快餐书籍之外,少有入眼入心的好书,每每出差,只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小说选刊,意林,啄木鸟等文学期刊上,其实整个书店,这样的书籍也就百分之一的量级。
这是云门山北路的新华书店,我走在书架间,随意翻动着二楼的书籍,这些生动的文字,化作内心各种类型的形象和大千世界一起,跃然于纸上,越来越多地通过电子阅读的今天,切实的纸质阅读,已经成为了彻彻底底的享受,游走于光怪陆离的我们,少有却应该有读书的时光。在实体书店正陆续消亡的今天,欣慰于出现在书店里面的年轻身影。
古典而庄重的宋城,就在不远的南阳河畔,历史的悠久和文化气息的厚重,这是一个书卷气浓厚的地方,也是一个铁血丹心的地界儿,两千余年的积淀,书与剑写就的历史和传奇,影响着当世,也给这片土地的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财富,写就的历史已经进入典籍,而历史的进程将继续向前,需要阅读过往的辉煌,书写全新的篇章。
此处两边的建筑几乎没有变化,一如二十年前的模样,远处,城市正在扩张,这里,曾经的城市的中心,在变幻中坚守,书香弥漫于这一方天地,愿书香永在,永驻每一个人的内心。
而读书就像吃饭一样,需要什么饭都要吃一点,否则我们的精神之胃会被我们惯坏,而我们精神的主体,也终将难以汲取足够的均衡营养,所以我们的选择还得广泛,但需记得那句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我们每一个人有多少书店里的时光,抑或是图书馆里的时光,那些真正把精力放到读书上面的时光,恐怕不会太多。也没有人那么幸运在书店或图书馆工作,即便是,也不会有太多的时间用于阅读。我们应该与书,有一段独处的时光,尤其是书店里面选择的时光,开始一段阅读,在如海的书堆里面,挑挑拣拣,挑选一本适合于彼时心情的书。
也许有一天,书店以及实体书会消亡,但坚信你我不会停止阅读……
书店的时光|我们应该与书,有一段独处的时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