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估值逻辑》一书选取了巴菲特一生中不同时期的20个投资案例,引用大量资料还原了当时的标的公司的状况及历史背景,从而试图了解巴菲特究竟是如何做出投资决策的。相比其他一些描写巴菲特投资生涯的书籍,这本书向我们展现出了一个聪明的投资者是如何在投资中不断进化,最终成为众人敬仰的股神。
该书按投资的时间顺序分为三个阶段:合伙制年代(1957-1968),中期(1967-1988),近期(1989-2014)。
1. 合伙制年代(1957-1968)
在这个时期,巴菲特遵循了格雷厄姆“捡烟蒂”的投资策略,即虽然标的公司业绩平平,前景并不明朗,但由于市场交易价远低于公司账面价值或是可变现价值。因此这些看似无用的烟蒂,还是值得捡起来猛吸一口。
例如1958年投资的桑伯恩地图公司,专为保险公司绘制城市地图。随着新技术的问世,公司业务每况愈下。但巴菲特发现,公司当时的交易价格为473万美元,但公司账上的股票和债券组合就值700万美元。同时,虽然公司业绩每况愈下,但每年依然有盈利,远未到入不敷出的地步。于是,巴菲特通过收购多数股权实现控股,将公司的有价证券和地图业务剥离,并聪明地将部分有价证券置换为地图公司股票 —— 迅速实现前者的价值。
除了有价证券外,这时期的巴菲特在评估一家公司的价值时会更关注资产变现的难易度 。例如在投资一家农具机械制造公司时,巴菲特就将公司资产的不同科目分别估值。
如果公司股价远远低于自己估算的价值时,即便未来没有成长,也值得出手购买。在这个案例中,巴菲特最终是以美股面值63%的折扣价购买了这家公司 —— 相比自己保守的估算还有20%的折扣,真可谓满满的安全边际。
2. 中期(1957-1968)
巴菲特在这个时期投资了数家后来另巴迷们津津乐道的企业,如可口可乐、华盛顿邮报、喜诗糖果等。
相比早期捡烟蒂的投资策略,这个时期的巴菲特开始真正关注那些伟大公司的基因。用巴菲特自己的话说,这个观念的转变让他从“猴子进化成人类”。
那么,伟大公司究竟有哪些基因呢?
从作者提供的案例中,不难看出有这么几条:在定量上,巴菲特注重持续的增长、已用有形资金的高收益率。例如购买喜诗糖果前公司收入连续5年增长,华盛顿邮报过去连续10年收入增长,有形资金的收益率则通常能超过20%。
在定性上,巴菲特更关注一些企业经营的关键因素。例如在投资美国运通的案例中,公司遭遇了“色拉油”丑闻,面临数千万美元的赔偿,但巴菲特通过分析公司业务,得出这个事件不会对公司经营产生长远影响,而且其他部分的业务会在未来大幅推动公司增长。
3. 近期(1989-2014)
在巴菲特职业生涯的晚期,随着资金规模愈来愈大,股神不得不将目光投到那些大公司身上。这个时期的投资案例也以巨无霸企业为主,如美洲航空、通用保险、中美能源公司等等。
这其中有一个特点就是,这些企业都需要大量的投入,同时能产生合理的收益。例如中美能源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运营几十座发电厂;北伯灵顿公司的铁路运输业务在国内呈双寡头垄断的局面。
另一个特点是,相比早期的控股——拆分——引进管理层的改造手法,这一时期巴菲特更多的是成为一名静静的财务投资者。例如在面见通用保险的管理层时,巴菲特明确自己会完全放手,不会干涉经营。
同时,在这个时期我们也看到了股神的一些失误,例如航空公司间的恶性竞争导致美洲航空业绩骤降;IBM迟迟无法走出困境致使巴菲特在持有多年未能盈利,最后决定清仓IBM股票。
4. 我们能学到什么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印象,在于巴菲特的投资并非那样神秘。在许多案例中,帮他做出投资决策的资料都是公开的。在买入价格上,巴菲特的许多投资也没有那么便宜。
例如购买中美能源公司时的市盈率大约是17-18倍;购买北伯灵顿时的市盈率在15-16倍;富国银行的市盈率在5-6倍。事实上即便是A股市场上,同类型的公司也常会出现近似的估值,更不用说港股中常那些便宜得令人发指的机会。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从定性和定量上高概率确定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
另一个需要关注的重点,就是巴菲特对管理层的重视。
在许多案例中,巴菲特购买一家企业的决策之一,甚至是“已经为该公司准备好了合适的CEO”。即便是像购买华盛顿邮报时,公司正处于当家人新老交替时刻,巴菲特也能熟知分管各关键业务一把手的背景资历,从而做出决策。
最后,不要拘泥于一种风格。
纵观巴菲特三段投资时期,包含了捡烟蒂、企业成长、套利等多种投资风格。这和我们传统对股神“价值投资”的认识有着天壤之别。事实上,巴菲特通过不断的进化,用着多种投资方式实现了50年大幅跑赢市场的惊人成就。因此,我们也不必拘泥一种风格。相反,应该让自己不断进化,构建适用不同市场环境的投资风格的专业知识。在机会来临时能及时抓住,在看不到机会时,不要降低标准而为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