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忙,谦哥“寄存”邻居家。
下午看到谦哥回家,在摄像头里呼唤,不料小朋友抬头就哭,说哥哥姐姐骗人、说谎。怎么回事,叫来一问,谦哥说的大概意思就是自己没做某件事,可是另外两个小男孩非说是他,搞得小女孩也认为责任在他;这么一来,四个孩子,三个都错怪谦哥。接着,谦哥又哭诉他们老说自己调皮。事情一叠加,以一敌三毫无胜算,谦哥倍感委屈,哭着跑回了家。
单方面的陈述,事实怎样,咱不做评价。不过,这个时候让孩子情绪稳定下来、得到来自爸爸的支持,才最重要。出于对自己孩子的了解,爸爸当然相信他的清白;出于对自己孩子的理解,爸爸当然知道这个时候他心里面特别委屈;出于对自己孩子的鼓励,爸爸当然不觉得他像别人说的那么“调皮”。抱起来,用最温柔语气、最磁性的音色、最缓慢的语速,孩子情绪终于稳定下来——能不稳定下来嘛,连我自己都被自己声音安抚得如沐春风了,嘿嘿。
谦哥平复后说:“是啊,我也不觉得我很调皮。爸爸妈妈和姐姐都不觉得我调皮,家人最关心我,只有家人才是最好的!”啧啧啧啧,好吧,爸爸知道,孩子对于“调皮”两个字的理解和大人不一样。在孩子心中,被人贴上“调皮”的标签,就意味着:坏孩子,不受欢迎,被人讨厌,划入另册……
好啦好啦,小朋友,咱们这件事就暂时这样。
过一会,谦哥接着补充,自己还打碎了他们家一个玻璃杯。
那得赔!谦哥嘟囔着“怎么办?我没有钱,怎么赔啊?”好吧,这次爸爸帮你赔偿,等你自己赚钱了,再还给爸爸,行不行?谦哥表示这个方法,妥!
回到家,让谦哥取了一个玻璃杯,去邻居家敲门,大人当然不会要。一码归一码,我得让谦哥知道“损坏东西要赔”的道理。所以,至少当着孩子的面,这个玻璃杯一定得送过去、也一定要收下。
回到家五分钟,小姑娘带着零食过来,说送给谦哥的,想必是大人让过来的吧。接着,小姑娘说“我们现在开始不吵架了好吗”——很显然,下午的误会才是引发谦哥和几个小朋友矛盾的根源。谦哥回应“我们不吵架了,一起玩吧。其实这件事情,我们都有错误的。”
哎哟哎哟,谦哥谦哥,你这一句话,不枉老爸那一番温柔。
等到晚上,孩子们来家里继续玩耍,氛围热烈。孩子嘛,哪能有什么“隔夜仇”。
临近九点,谦哥已经要开始洗澡,可另外两个年龄稍大的孩子,却仍然旁若无人地翻搅着他的玩具箱、旁若无人地拿出谦哥的玩具组队玩。谦哥看到这一幕,果断发出提醒:“你们俩别再把我的玩具翻的乱七八糟了!!”
对于谦哥这个“坚定的共产主义分享者”,重点不在于去教“你应该分享”,而在于“建立边界感”。谦哥用他今晚的言行,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一起玩没问题、给你玩也没问题,哪怕我搬去你家玩那都没问题,但这个时候你们当我是空气,那就太随意了,我不开心,所以必须要表明态度。
很好!很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