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原创于2006-11-30 07:57:16,首发于人民网强国博客,当时的标题为“转还是不转”,不准确,改为现在标题。
无悔青春写了一篇关于我的稿子,按惯例应该转载,但这次有点不好意思,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她却念念不忘,常怀感激之情,还写出这么长的文章,我飘飘然的以后只能更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作为回报,也作为我的镜子,如果做得不好,拿出来照照,还是转了吧。以下为她的文章,题目《吾写吾师》。
在我很小的时候,爸爸曾做过乡村教师,从对父亲的敬仰,崇拜,进而对教师这职业也很推崇,把老师的话当作圣旨,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偶得自己的思想。从小学到大学,遇到欣赏的老师无数,今天说的是我的大学恩师。
一直想写写院报的张老师,一个带我走入新闻路的领路人。即使和他接触近一年半,依然不敢轻易地下结论,张老师属于哪一类型的人,就个人的一点幼稚的想法,描写一下我眼中的他。
他很严谨。张老师不管是自己的新闻写作,还是对待学生的稿件,都要求严格,一字不能有纰露。每次学生交过来的稿件,张老师都要字斟句酌,帮助大家斧正。对于新闻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张老师丝毫不马虎,对于一些有争议的字词,他总是谦虚地翻阅字典或不耻下问,和大家探讨。可以说,每张报纸,每篇新闻稿件,都凝聚着张老师无数的心血,一丝不苟地修改稿件内容和校正错别字,尽量做到精辟、精简。记得上次课堂上,张老师不惜花费两节课的时间,为每个同学点评新闻作品赏析作业,60个人,一一讲评其优缺点,让每个同学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进而在写作时改进不足,取得更大的进步。
他很慈善。这样说张老师绝非奉承,认识张老师的人都知道,他是个和蔼可亲的人。对待每个人,既客气,又热情,且笑眯眯的。他对待我们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用父亲般的心宽容、爱护着每一个在校园里辛勤耕耘的院报小记者。安排给大家任务时,张老师总是考虑大家的想法,很客气的征求大家的意见。犯了错误,他偶也严肃,但仅是短暂的。他对我们的管理,采取“人性化”的政策,也就是“以人为本”,这与他那颗慈善的心是分不开的。
他有一颗童心。这样说,不是毫无根据的。他笑起来,给人的感觉就像孩子一样天真,说话的时候,语气也是。和他熟悉的记者们,多半是这样想的,用大家的一句话来说“张老师,挺好玩的”。看老师的博客,也能从中寻的不少乐趣,服装搭配艺术,串数字对对子,姗姗美女请吃饭,美丽眼中的张老师,阿芳的书来信徍……每一个字里都透视着张老师童心未泯,和恣意的生活情趣。
他思维发散。这不是我的“原创”。记得在去年院报02级老记者欢送会上,吴恒学姐和我私下里聊天,讲起写什么类型的文章?她说到,张老师,思维比较发散,有想像力,就像一瓶水,可以任意像四面撒开来。什么类型的文章,只要写的赋予自己的思想,他都可以变变,变成可以用的文章(具体的记不清楚,大概的意思是这样)。张老师不局限于固定模式,这点我深有同感。开会的时候,大家一起探讨,好的话题,张老师从中指点。每次的报纸,张老师在话题选择和版面设计上,都不断地追求着创新。
与院报结缘是我的幸运,成为张老师麾下的一名小记者,更是我的骄傲。在工作和生活中,张老师竭尽所能的给予照顾。对我如此,对其他的记者也是。我是个腼腆的女生,不善于在人前讲话,特别是大家都在看着我的时候。欢送会的时候,张老师突然要我站起来介绍做编辑的经验,没有任何准备,红着脸毫无章法地乱讲一通。张老师是要让我多锻炼,他常说:“学新闻的,要能讲,采访要不怕吃苦。”
照顾归照顾,犯了错误,张老师还是毫不客气地批评,记得去年,我犯了记者最忌讳的错误,张老师很生气,我的印象也很深刻,相信以后不会再犯。作为记者,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采访更要到位。
给予比收获更幸福,老师给予学生们关怀和帮助的同时,一定也体会到了为人师的乐趣,我也相信只要心存感恩的孩子们是不会忘记他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