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昨儿我去录节目,被困山区风雨中,其间遇到了一桩"疑案",今天一回来,便忍不住同你们分享。
事情是这样的:
一名优秀的中年文艺男子、没落的西关大少后裔——华哥,于下午五时许收到几条信息,看后立时眉头微蹙,愁云深锁,即刻宣布暂停拍摄。
只见他起身到阳台,抽起烟,不停回复信息,打了几个电话。国粤双语齐飞,冷静的语气中带着一丝克制的焦灼。
(二)
通话毕,问其故。
他说,保姆接孩子回家,发现孩子脚上有一条淤青的伤痕,忙问所从来?孩子说,老师用棍子抽的。
保姆便向华哥夫妇报告此事。
爱子心切的华哥夫妇便发信息问那位老师,老师却迟迟未回。
我和默默兄听后,不由联想起许多幼儿园老师虐待孩子的新闻来,毛骨悚然。
虽然此事尚未坐实,并不能随意指控老师,然而一个刚满4岁的孩子,真就会撒下如此大谎吗?
(三)
华哥对此倒是觉得事有蹊跷。
平日里这个老师对孩子十分关心、负责,孩子也非常喜欢她,缘何今日老师就会打孩子呢?
后来老师回了,说并无此事,对伤痕一事也一无所知,还让华哥拍张照发给她看看,并且说,幼儿园有全天监控,可以让华哥夫妇去查。
事情遂又变得扑朔迷离了起来。
(四)
一直到了晚上八点多,整件事才终于水落石出。
幼儿园园长亲自致电华哥,说他快速翻看了今天八小时全方位无死角的监控内容。
但凡涉及到这位老师与孩子接触的部分,他就慢速细察,并未发现老师有任何打骂孩子的举动,孩子也都没有哭过。
那么真相,就只有一个了。
于是华嫂与保姆在家中就又对小朋友进行了进一步的查问,发现孩子的话里漏洞百出,对伤痕之事亦语焉不详,甚至根本意识不到此事的严重性。
随后我们几个便探讨起幼儿撒谎的成因,以及接下来该如何与孩子沟通的问题。
(五)
老实说,幼儿撒谎,其实并非什么奇怪之事。
科学研究表明,孩子到三四岁开始撒谎,正是孩子发育正常的表现。这说明他具备了一定心理功能。
因为三岁之前的孩子,心理往往会默认,大人是无所不知的,因此这时他并不具备撒谎的能力。
而到了三四岁的阶段,孩子就会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一些想法,只要我不说,大人是不知道的。这时候,就可能出现撒谎的行为。
(六)
但这个年纪的孩子所能撒的谎,你会发现,也都不是什么严重的事。
但不能因为不严重,就视而不见,还是得要批评孩子说谎话的这个行为,也一定要让他知道这个行为会对他人造成影响,这样做是不对的。
如何批评,批评到什么程度,这时就很考验父母的教育意识和功力了。
我所想要给出的提醒是:
一,不要批评他“变坏了”;
二,不要给孩子贴上“总是撒谎”的标签。
因为这样说这很容易会固化孩子对自身的认识,反而会让他们将自己撒谎的行为合理化,长此以往,想改也难。
(七)
有一个真相是,我们根本无法制止孩子所有的撒谎行为,而这对孩子来说,也很不健康。如果不信,回想一下自己小时候就知道了。
在学龄前阶段,我建议还是不要过多用道德标准来还要求、衡量孩子吧。因为此时的他们,逻辑思维能力还很差,生活阅历也缺乏,无法像大孩子或是成人那样理解道德。
如果对他们有过高、过多的道德要求,他们根本无法做到,于是,撒谎就来了。
有时,当孩子撒谎,家长应关注到孩子撒谎背后的需求。如果他的需求是合理的,家长也要满足孩子,即便要求不合理,也要同他们讲道理,而不是单纯地批评、制止他的行为。
而有时,当孩子撒谎,家长或老师也要积极寻求孩子撒谎行为的背后,是否表现出他们某些能力上的欠缺。比如他看中了其他小朋友的玩具,但可能因为表达能力、社交能力不行,没有办法跟对方协商,借对方的玩或把自己的与之交换玩,那么他就很可能采取欺骗、撒谎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标。
(八)
如果孩子天性敏感、内向,或是善于内省,父母师长在批评、提醒的时候,态度一定要温和一些,否则会很容易造成他们心里过多的内疚。这样他们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到如何避免内疚的痛苦上,而不是如何改变行为。
作为家长,务必要使孩子知道,他内心所有的愿望,都可以毫无负担地告诉你。这当然很难,亦是长期的功课与挑战,但倘若想要孩子有所改变,这一点至关重要。
父母应使孩子感受到关爱,而不是使之恐惧。所以,要时时反省自己对孩子的要求是否过高,是否超过了孩子年龄的特点,从而造成他们为了避免被批评而撒谎。如果是这个原因,那么家长们,则应该要重新调整自己的期望了。
(九)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父母不但要言传,还得身教。
父母们不妨也时时反省一下自身,是否自己也常常在隐瞒、撒谎,无论是出于什么理由?不妨也反省下,自己是否常常双标,对孩子许诺过的事,是否都有积极履行?
造人容易,育人难。为人父母,要学的,要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地方,还有太多。
倘若没有这样的觉悟,那就做好安全措施,响应鲁迅先生的号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