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阅读的是《远处的青山》中的一篇散文《歌声》,作者是智利著名女诗人米斯特拉尔。
作者简介
加布里埃拉·米斯特拉尔(1889~1957),智利著名女诗人。主要作品有《绝望》《柔情》《母亲的诗》《葡萄压榨机》等。194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这篇短文,在我读第一遍的时候,试图找出它的逻辑线。虽然只有短短的一页纸,我没有理清思路。
我抛弃了寻找故事情节的企图,去感受每一句话的景象。
一位妇女在山谷歌唱,掠过的阴影将它她遮挡,但那歌声使她挺立在原野上。
她的心破碎了,就像今天傍晚她在小溪的卵石上摔碎的水罐一样。然而她还在唱,从那隐秘的窗口透出的一缕歌声,变得更纤细,更强劲。在悠扬的曲调中,那歌声被鲜血沾湿了。
为着每天都有人死去,田野里其他声音都已沉寂。刚才,连那只落在最后的小鸟的啼啭也听不到了。她那不会死去的心,那为痛苦而活着的心,汇拢了一切已经沉寂的声音,现在她的歌声虽已变得高亢,但始终是甜美的。
我仿佛看见了一位妇女,站在旷野上独自歌唱、全身心地歌唱。她沉浸其中。用歌声唤醒了大地,歌声越过了平原,在山谷中回荡、上升,直达天际。
她在为谁歌唱?是丈夫?是孩子?还是为自己的心歌唱?这都不重要了。因为作者是这样描述歌声的:
这歌声使正在降临的夜晚变得慈爱,群星带着人间的甜蜜在闪烁,布满星星的天空变得通晓人情,理解大地的痛苦。
田野纯净的像月光下的水面,平原抹去那不高尚的白天的浊气。白日里人们互相憎恨。那妇人仍然在歌唱,歌声从咽喉中飞出,越过变得高尚的白天,朝着群星飞升!
细细品味歌声中的情感。
我的阅读感受
歌声像气味一样,能够留住我们记忆中的某种时刻。当情感萌动时,一首和心情契合的歌会驻留心底,成为不可磨灭的记忆。
恰巧今天早上,我去刷很久都没有看的微博,看到了一位博主发布的“1990–2009年华语乐坛巅峰二十年,100首经典歌曲”,那是我们的青春,值得回味。
我有时候有意回避听过往的那些爱情歌曲。那时候,青春迷茫,懵懂,恋情使人心碎和心痛。
现在不是没有感情了,而是我们在生活的重压下负重前行,把它封存了。因为我们越来越现实,花前月下不能当饭吃。
然而,歌声带给我们心灵的慰藉,其价值和作用永不过时。永远居住和被我们珍藏于心的那块宝地中,地位无法撼动。
看到作者是位女性,且是194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想到了我们的土壤生长出来的作家离生命还是太远。不是国外评审团不理解我们的文化,而是我们还不能精准表达对生命的理解,引发他人的共鸣。文字,犹如歌声,该有多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