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到《禹贡》一篇,老师对“五服”的新的补充,让我感觉我们的文化确实是自古贯穿到今天。
五服最早的含义是指天子的五个辖区管辖的范围,以500里为一个单位,由近及远。
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铚,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
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诸侯。
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
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
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
——《尚书.禹贡》
(译文:
国都以外五百里叫做甸服。离国都最近的一百里缴纳连秆的禾;二百里的,缴纳禾穗;三百里的,缴纳带稃的谷;四百里的,缴纳粗米;五百里的缴纳精米。
甸服以外五百里是候服。离甸服最近的一百里替天子服差役;二百里的,担任国家的差役;三百里的,担任侦察工作。
候服以外五百里是绥服。三百里的,考虑推行天子的政教;二百里的,奋扬武威保卫天子。
绥服以外五百里是要服。三百里的,约定和平相处;二百里的,约定遵守条约。
要服以外五百里是荒服。三百里的,维持隶属关系;二百里的,进贡与否流动不定。)
后来这个五服又衍生成了五种礼服,就是五个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个等级穿的礼服,这礼服是五等,这是五服的一个演变,这个“服”就变成了服饰的服,变成了礼服的服,后来这个礼服又演变成了丧服,就是五种血缘亲疏远近所穿的丧服。
我们有一句俗语叫做“出了五服就不是亲戚”,这个出了五服的五服,它最早的前身就是这个管辖区的五服,后来演变成了礼服,这个出了五服就不是亲戚的“五服”应该是要不指的丧服,要不就是指的五代。若是指丧服的话,就是说按照血缘亲疏远近,在服丧的过程当中,披麻戴孝要按这种丧服的礼制。它包括斩衰 ( cuī)、 齐衰(zī cuī)、大功、小功和 缌麻。
对这五种丧服,网上是这么解释的:
1. 斩衰 (zhǎn cuī) :丧服的上衣部分。这种丧服不能锁边,要用刀子随手裁取几块粗麻布,胡乱拼凑缝合在一起,所以称为“斩衰”。斩衰之所以要胡拼乱凑,表达守丧者对对亲人死了的悲痛之深。一般是直系亲属以及最亲近的人守丧时所穿,要穿三年。
2. 齐衰(zī cuī):齐,下衣的边。是次于“斩衰”的丧服。用粗麻布制做,断处缉边,因称“齐衰”。服期分三年、一年、五月、三月。服齐衰一年,同时拄丧杖,称为“杖期”,以表示特别哀痛;若不用丧杖,称“不杖期”。
3. 大功,亦称“大红”。是次于“齐衰”的丧服。用粗熟麻布制做。大功穿9个月,为堂兄弟、未婚的堂姊妹、已婚的姑、姊妹、侄女等服丧,已婚女为伯父、叔父、兄弟、侄、未婚姑、姊妹、侄女等服丧穿大功;
4. 小功,亦称“上红”。是次于“大功”的丧服。用稍粗熟麻布的制成。服期五月。清代,凡为伯叔祖父母、常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及堂姑,已嫁堂姊妹、兄弟妻、再从兄弟、未嫁再从姊妹,又外亲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均服小功。
5. 缌麻(缌音思),是次于“小功”的丧服。“五服”中最轻的一种。用较细熟麻布制成,做功也较“小功”为细。清代,凡男子为本宗之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族兄弟,以及为外孙、外甥、婿、妻之父母、表兄、姨兄弟等,均服缌麻。服期三。
这是五种不同形制的丧服,代表着由近及远的亲血缘关系。老师的解释和这差不多。
出了五服就不是亲戚,也有人认为这个五服是指五代,哪五代呢?就是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和自己这五袋,那么出了这五袋就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了。
平时,我们说的近亲不能结婚,这近亲一般也是指五服以内的血缘关系。
“五服”在古代意思很明确,而在现代到底指哪个范围,看来不同地方有不同说法了。
网友评论